未来已来,医学和科技共进步(二)

#糖尿病   陈罡
科技对糖尿病有哪些改变?  

胰岛素的华丽变身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要忍受频繁的血糖监测,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使用的药物不那么“聪明”,不会根据人体的血糖情况“随机应变”。

在糖尿病的治疗历程中,胰岛素是跨时代的发现。在新时代来临之时,科学家们也正在不断打造新一代的胰岛素。

我们期待的理想胰岛素是这样的:性质稳定,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最好还能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起伏变化,副作用小,不容易发生低血糖。


只要敢想,科学就会告诉你答案

我们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甘精胰岛素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可以模拟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新近,另一种叫做Degludec的胰岛素问世,它作用时间比甘精胰岛素还长,作用更稳定,夜间低血糖风险很小,已经被欧洲的一些国家批准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质疑该药的心血管风险,它的未来走向如何,我们还需静观其变。

除了作用更强更持久,我们还希望胰岛素更加“聪明”,懂得变通。科学家们在设计一种“聪明胰岛素”,它血糖不高时有些“懒洋洋”,而当血糖升高时,它就会像“打鸡血”一般,化身为糖化胰岛素,和凝集素结合之后释放胰岛素,发挥降糖功效。这种有趣的药物设计尚在早期雏形阶段,未来一旦成功,势必成为明星药物。

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过程尽管不是特别疼,但总归不那么友好,如果能改变胰岛素的使用方式,比如设计出吸入或口服剂型该多好呀?

是的,这方面的研究也正方兴未艾。几年前,吸入胰岛素已然被设计出来了,但吸入设备的实用性和剂型的稳定性备受挑战,并且有人质疑其对肺部疾病甚至肺部肿瘤的危险性。吸入胰岛素这几年并没有大面积铺开使用。而口服胰岛素的设计也是极具挑战的,我们不仅要避免消化系统对胰岛素的破坏,还要保证能有足够剂量的胰岛素吸收入血,不得不说难度极高。

然而,希望总归是要有的。毕竟,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代谢手术

随着医学的发展,传统医学分类中,内科和外科的界线也逐渐模糊。糖尿病这种经典的代谢疾病,本该属于内科治疗的范畴,近年来也不断有创造性的外科手术打破传统,开创糖尿病治疗的新思路。

早在1995年,Pories及其同事报道了146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他们在进行胃旁路手术之后,不仅成功实现了减重,八成以上的患者还收获了血糖的长期稳定。

最初,医生们尝试这种减肥手术,仅仅是想让肥胖患者的“大胃王”变成“小鸟胃”,少吃一点好减肥。但人们随后发现,手术还有多方面的神奇功效。比如,它能增加餐后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物质的分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当人们发现此类手术给代谢性疾病带来的全面改善之后,“减肥手术”的俗称也演变成了“代谢手术”的美誉。

在后来的日子里,代谢手术的术式不断丰富,胃部成型术、可调节胃束带术、胃袖状切除术、胆胰分流术、胃内气球术等术式应运而生。如今已有十多万例患者接受了代谢手术,将近80%的患者实现了糖尿病的稳定缓解和血糖的改善。基于代谢手术神奇的疗效,甚至有外科医生大胆提出:我们要不要把代谢手术推荐为更为优先的治疗手段?

立马有内科医生跳了出来:且慢!手术的效果并没有和传统糖尿病的治疗手术进行过头对头的对比研究呀,况且,现在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不断更新迭代,如果吃颗药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动上一刀呢?

这,就是医学科学,有争论,有思辨,在探索中进取,在负重中前行,不断迈向新时代。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0 分享 发布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最新最热评论 0
没有数据
只有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专家更多+

黄静宇

黄大头(黄静宇),漫画公众号《头都大》作者。黄大头曾任凤凰卫...

李清晨

李清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

李舜伟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

Copyright 2008-2019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79 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卫大厦B座     邮编:100021     电话:(010) 5978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