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一片笙歌醉里归——大量饮酒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我们谈解酒的方法是否有效,其实是有点儿本末倒置,最理想的情况,还是要避免大量饮酒。
大量饮酒的危害可概括为“四伤四致”,即伤脑、伤心、伤胃、伤肝;致畸、致癌、致营养不良、致死。
伤心:一般认为,每天摄入纯酒精量125ml,持续10年以上或每天摄入150g酒精5年以上可能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此外,急性酒精中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伤肝:长期过量饮酒极易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肝脏损伤。
要说清楚传说中的快速解救方法是否有效,我们首先要了解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极少量(约2%~10%)直接经肾从尿排出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汗腺排出。
简单概括:消化道黏膜上的乙醇脱氢酶把少部分酒精转化为乙醛;大部分酒精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依靠乙醛脱氢酶和肝内的P450把乙醛氧化为CO2和水排出体外。
从上述过程看来,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其实主要是靠乙醇脱氢酶及乙醛脱氢酶。在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得酒精不能被完全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的形式继续留在体内,使人产生醉酒症状。
这样看来,只要是给予足够的乙醛脱氢酶,不就可以达到解酒的目的了?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市售的各种解酒产品均没有增加机体内乙醛脱氢酶数量的作用。
因此,我们只能得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结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真正的解酒产品。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解酒产品都是在忽悠广大群众。
虽然没有靠谱的解酒产品,但我们可以在饮酒前采取适当行动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我们喝得有多醉,是微醺,还是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取决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而决定血液中酒精浓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体内的含水量,所以喝酒时最好多喝些水。
如果在喝酒之前吃一顿大餐,我们就不容易喝醉了,这是因为乙醇脱氢酶在胃黏膜中也有少量存在,饱腹时酒精更长时间滞留在胃内,可以分担通常只由肝脏承担的工作。男性胃中这种酶通常比女性多,也就是说男性饱腹喝酒更有效。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少喝点酒!即便你认为酒好喝,也不要贪杯!
红酒对人体健康有益这一观点源于众所周知的“法国悖论”:虽然法国人的饮食富含饱和脂肪酸,但冠心病的发病率却相对较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两位热爱葡萄酒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或许是法国人钟爱的红酒由于某种原因抵消了他们饮食中不健康的部分。
现代研究表明,红酒中被认为对血管有益,舒张血管的特殊成分叫做多酚,它是一种来自于葡萄籽和葡萄皮的天然化学成分。但这不能成为多喝红酒的理由,因为在其他许多饮料与食物中也有多酚。如果我们的饮食结构包含许多水果、蔬菜、坚果和全麦谷物,我们将会摄入大量多酚,无需从红酒中摄取。
文|毕超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