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成长说: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核心!

#亲子,心理   约健康平台
现在已经不是把孩子丢给学校的时代了,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核心。  

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从孩子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为孩子初三到国外读书做准备,寻找最合适的语言培训机构,提高社会能力的机会,更多的释放学校的时间来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活动。

她自己本人,也重新开始学习英语,努力的了解国外学校的要求,教育体系的区别。

她会和我讨论做什么选择是最佳的,我们一起设计了三种方案。而这三种方案孩子自己并不知道,随着时间的临近,孩子需要自己面对选择了,这位妈妈并没有替代孩子做选择,虽然她已经做好了三种方案,她让孩子做决定,但是为她提供信息的支持。

孩子最后独立做的决定是在三个方案之中,虽然不是最佳方案,但却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也让父母对孩子判断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一切没有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但又能为孩子的选择做好准备。

孩子的每一步,父母都比他提前很久走,但又不替代孩子做决定。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还有一位外地的爸爸,非常渴望让孩子来上濒进入世界通识课程,但苦于无法来北京。

于是他开始挖掘本地的公共教育资源,把通识课程中的知识领域内容嫁接在当地的博物馆参观、网络信息的平台上。

虽然缺乏了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顾问们的观察建议,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已经卓有价值。

家庭教育是成长的核心

家庭教育,一定是孩子成长的核心,是个人成长的基础。

我把教育的种类分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这三种教育通过各自的组织特点和形式帮助个体实现成长。

当这三种教育组织形成目标一致、互为补充、合作发展的生态圈时,就会带来良性积极的教育效果。

如果良性的生态圈不能构成,就会带来教育效果的减损,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个人成长,还有家庭关系及更深远的社会发展。

家庭教育不仅仅为孩子打下生活价值观的基础,父母在生活中的行为也具有最大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这样看来,家庭教育还处于主导地位,拥有选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权利和能力。

人类漫长的发展中,无论在哪一个社会背景和时代发展之下,家庭都是人类最依赖最无法回避的精神源泉和发展根基。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很多成年人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追溯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几年前,在中国豆瓣网站上有一个群体,叫作“父母皆祸害”,里面不乏很多成年人的吐槽,抱怨父母给自己留下的不可磨灭的伤害。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对于个人成长产生着重大作用。

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生活在一起时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孩子人生最初的时间中,父母的选择几乎决定了孩子的一切。

当孩子呱呱坠地,父母选择用什么方式面对孩子的哭闹、吃饭、 睡觉的生活安排,包括家里的摆设,特别是和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最早接受影响的质量。

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小学,遇见什么样的人,了解什么样的世界,这些都和父母的格局、眼光和认知有关, 当然也和家庭的经济情况及所在地区有关。但是无论如何,父母掌握主动选择权,相比之下,每个人在人生最初的时间,都是在被动接受选择。

我们确实没有办法选择谁做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而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并不是在成为父母那天修炼的,又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

父母的选择

小时候,孩子进入的第一个幼儿园,是父母选择的。父母怎么进行选择呢?

我们会考虑幼儿园和家之间的距离,会考察幼儿园的安全,会参考不同幼儿园的价格,但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孩子的目标是否和父母的一致。

有的父母喜欢强调英语的幼儿园,有的父母喜欢强调与大自然接触的幼儿园,各自不同。

3岁的孩子,能参与的环节是父母有可能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问问他们是否喜欢。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带孩子参观的幼儿园,基本上也进入了父母的候选圈。

所以,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决定了父母的选择。

所以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被动选择的教育过程。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开始就在接受来自父母的影响,而他却没有判断,无法选择。

人一出生,就有家庭,所以家庭教育一直存在,不会消失。当年幼的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传承便一代代延续着。

近年来国内的发展也让更多有价值的教育项目出现,有特色的学校也对大众放开,父母的选择多了,挑战就更大了。

首先,在价值判断上需要父母突破原有的思维惯性,理解新的概念。

其次,孩子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也需要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选择对了教育项目却不参与,那效果也是有限的。

现在已经不是把孩子丢给学校的时代了,家庭教育一定是孩子成长的核心。

时代的发展也把“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的课题交给了当下的父母。

父母需要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教育系统,社会资源、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都是父母的助手,父母们需要这些资源的帮助,但不是依赖。


文/上濒教育  兰海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1 分享 发布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最新最热评论 0
没有数据
只有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专家更多+

黄静宇

黄大头(黄静宇),漫画公众号《头都大》作者。黄大头曾任凤凰卫...

李清晨

李清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

李舜伟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

Copyright 2008-2019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79 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卫大厦B座     邮编:100021     电话:(010) 5978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