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冠心病吗?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3年我国的调查就明确了心血管病死亡是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导致死亡、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的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占了很大的比重。
众所周知,阿司匹林是冠心病预防、治疗中非常重要的药物。就如本文题目所言,有些老年人认为只要年龄大了,就应该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那么是不是真的应该这样做呢?现在我就来为大家说道说道,预防冠心病,应该如何使用阿司匹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不了解一个药物就草率地服用,那并非是具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而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阿司匹林是不是该被常规使用以预防冠心病,我们应该先从认识它开始。
阿司匹林诞生于1853年,那时它还只是一个“毛孩子”,父母给它取名为乙酰水杨酸。后来它选择了医学,在阿图尔·艾兴格林和费利克斯·霍夫曼教授的指导下学成毕业,46岁的时候它正式改名为阿司匹林,并被德莱塞介绍到了医院工作。最初它的工作主要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关节炎等,就像它今天的许多“同事”(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布洛芬、扑炎痛)一样从事着解热、镇痛、抗炎的工作。
1958年,105岁的阿司匹林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全世界的医生都发现它更擅长的是抗血小板治疗,并在这一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于是在它正式行医81年的时候,阿司匹林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了“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先锋”的称号,在行医97年后,美国FDA再次推荐它成为“预防心脏事件的杰出贡献者”。
从阿司匹林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在预防冠心病方面确实有极大的作用,这在全球关于阿司匹林的研究中也是证据最为充分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冠心病及相关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并非针对所有非心脏疾病患者和一般人群。也就是说,只有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或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的患者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预防性使用或者明确上述疾病的患者为预防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应该终生服用阿司匹林。如果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推荐剂量为100mg,每日1次,饭前服用;如果使用普通非肠溶剂型的阿司匹林,推荐剂量为100mg,每日1次,饭后服用。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朋友,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大便隐血,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做胃镜检查,以便监测是否存在胃黏膜损伤、胃溃疡及胃出血等问题的发生。
既然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并非针对所有人群,那么究竟哪类人群能够通过服用阿司匹林而受益,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出这类人群呢?
这就需要借助于一个评分工具来评估个体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率。根据现有的国内外指南,如果该风险率计算大于10%,那么就属于在10年内可能发生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目前普遍推荐这类人群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
我们可以使用这个评分工具来计算自己的风险得分。在使用该评分工具前,需要获取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血脂化验报告[需含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压、是否有糖尿病和吸烟史。
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率评分(男性)
10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率评分(女性)
假如检测者为一位68岁的男性;胆固醇检查结果是:TC 4.0mmol/L,LDL-C 2.2mmol/L,HDL-C 1.3mmol/L;没有高血压,平时血压平均在130/70mmHg;没有糖尿病,不吸烟。举一个例子来指导大家使用此表格计算。
使用男性专用的表格计算分数,68岁得6分;TC或LDL-C无论取哪一项都是-3分;HDL-C得0分,血压、糖尿病、吸烟方面均得0分,最后计算总分是3分。
因为总分并没有达到6分,因此评估10年冠心病风险小于10%,不属于高危人群,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日常预防。
从这个表格和上面举的例子也不难看出,年龄的确是我们计算冠心病风险的一个要素,但并不是单一的要素,更不是推荐使用阿司匹林的唯一判断标准,因此所谓的“老年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冠心病”的说法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独家声明: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