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还是手雷?揭开蓝光真相!

手机变身偷走时间的小偷
睡觉前,黑暗中,无数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闪亮的手机屏幕,身旁的一切,与他们无关,包括家人、睡眠……。在眼科门诊中,常有患者抱怨:“医生,我眼睛最近好干”、“眼睛累,白天好困倦”、“最近看东西模糊,晚上睡不着”等等。由于电子产品引起的系列视觉等身心问题日益多见,由此,不由让人想起电影《手机》中,那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手机,还是手雷”?
传闻:手机蓝光辐射对人类的潜在威胁远远超过苏丹红
有段时间,朋友圈、网络上都在转载一篇文章,该文章称“世界卫生组织爱眼协会在2009年底发布过蓝光危害人类的橙色预警,蓝光辐射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将远远超过苏丹红、三聚氰胺、非典、HINI的破坏性”。
一时间,手机党们开始心神不宁,甚至出现了“谈蓝光色变”的局面。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那个号称“世界卫生组织爱眼协会”的组织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既然这个组织都不存在,那所谓的“橙色预警”也就不足为信了。
蓝光真相
那么抛开橙色预警,我们来谈谈蓝光是否真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蓝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人脑中有一粒像豌豆大小的名为“松果体”的结构,负责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有促进睡眠、调整机体昼夜节律形成生物钟的作用,而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根据视网膜感受光线明暗的规律,又可以调节松果体的褪黑素分泌。
正常情况下,太阳升起后,视网膜的感受器感受到阳光中蓝光的存在,视交叉上核收到信号后就会抑制褪黑素的释放,人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神清气爽的开始新一天的工作生活。
除了太阳光,蓝光也可由电脑、手机等屏幕产生。晚上长时间看手机,手机屏幕产生的蓝光会刺激视网膜,进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人难以入睡。晚上睡觉质量下降,白天自然会困倦没精神。
是不是因为这样,蓝光对于人体就有百害而无一利呢?当然不是!实际上,人们发现蓝光对视网膜具有光毒性的同时,也了解到其对于视网膜的感知和分辨、机体内激素分泌等具有重要作用,完全滤过蓝光后,人的正常生物钟可能会被打乱。也就是说,适量蓝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完全没必要“谈蓝光色变”。
长时间看手机会引起睫状肌持续痉挛,由此造成视觉疲劳、远视力下降,久之近视度数加深,眼球病理性改变。
照相机之所以既可以拍微距,又可以拍远景,依赖于焦距的调节,我们眼睛能看清远近,也需要调节焦距才能完成,眼球内,睫状肌是调节眼球光学系统焦距的启动环节。
看近处时,睫状肌持续收缩,眼球维持较高的屈光力,但时间一长,睫状肌难免“力不从心”,出现痉挛而不能恢复松弛状态,晶体一直变凸,使得眼球始终具有较高屈光力从而出现近视,久之,眼轴延长,出现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的转变。
根据我们临床经验,现在二十岁左右大学生,动辄就有500~600度以上的近视。这部分人眼底往往已出现器质性病理改变,为将来中老年后视觉健康带来较大威胁。
长时间睁眼,泪膜受损造成眼干、畏光、角膜上皮脱落
在我们眼球前表面附着有泪膜,正常泪膜包括脂质层、水质层、粘液层,有IgA、IgG等免疫球蛋白,这些都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力量,生理情况下15~20次/分钟的眨眼次数,有利于把泪膜均匀涂抹在眼表,达到了清洁眼表、保护角膜的作用。在看手机时,精神高度集中,眨眼次数显著减少,蒸发的泪膜得不到及时补充,长此以往,其“抵御外敌”能力下降,可致角膜上皮细胞脱落,发生眼干涩、畏光、眼痛、视力下降等。
据《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5小时,远超过了合理使用时间,从眼健康角度,连续使用手机不应超过40~50分钟;合格品牌手机屏幕,通过符合国家行业安全标准的合理设计,蓝光危害 已降低到安全水平,在合理时间内可安全使用;除此以外,如已有青光眼、角膜炎、干眼症等患者,则晚上必须尽量减少使用手机,以利于治疗或防止病情加重。
所以,黑夜里,请珍惜黑色的眼睛,合理使用手机,谨防成“手雷”伤害它。
独家声明: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