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鞋底不是越薄越好,足跟痛、脚扭伤看这里

一些老观念认为,薄底布鞋是最舒适的。其实不然,这类鞋过于薄软,无法保护您的双脚,反而会加速足部组织退变,导致病痛。
足跟部疼痛就是一个时常困扰足踝外科门诊患者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病变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最常见的两大病因主要是:足跟垫萎缩和足底筋膜炎。
足跟垫萎缩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由于跟骨下方一块富含脂肪的“天然鞋垫”,其失去水分、弹性,而出现足跟承重部位的深部痛,这种疼痛在赤足行走于坚硬地面时更容易诱发,常伴有局部的压痛、肿胀。
该病是“天然鞋垫”萎缩引起的,适当减少负重,应用足跟的硅胶杯垫可有效缓解疼痛。皮质类固醇局部注射,也就是常说的打封闭针,容易导致足跟垫的进一步萎缩,并不适用于该疾病。目前手术无法更换新的足跟垫,反而会导致皮肤坏死,瘢痕等并发症,因此手术治疗也不被推荐。
足底筋膜炎是另一个导致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足底筋膜如同足弓上的弓弦,在行走中承载较大的生物力学负荷。长期的、反复的高张力牵拉容易在足底筋膜的起点处造成微细的组织撕裂,当组织的损伤程度大于机体修复能力便出现了足底筋膜的病变。
病人经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更加明显,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时间增长或站立时间增加,疼痛又加剧。疼痛呈锐性疼痛而没有放射性。这是由于经过夜间的休养,损伤的筋膜组织部分修复缩紧,清晨初次负重时缩紧的筋膜再次撕裂导致。足负重X线片上常可见到跟骨前方骨刺和钙化,有研究证实,骨刺多集中于趾短屈肌起始部而非在于足底筋膜疼痛部,因此骨刺并非导致足跟疼痛的原因。
多数足底筋膜炎可采用保守治疗,夜间应用夜靴将筋膜固定在相对紧张的位置,避免修复过程中出现缩紧。同时可进行足底筋膜按摩、牵拉跟腱等运动,舒缓筋膜紧绷,增加筋膜弹性。如:双脚呈弓箭步姿势,后脚整个脚掌需要完全着地,足底部有完全伸展的感觉;对于膝关节不好的老年患者,可通过前掌踩墙跟的方式伸展足筋膜,此动作停留再放松,每天做至少2次,每次10-15分钟。
对于经上述治疗,症状仍无明显缓解的患者,可能需要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消除炎症反应,并促进新生血管及修复。仅少数患者需要手术切开松解筋膜组织。
踝关节扭伤的是最常见的踝部损伤之一,俗称“扭脚”。如果扭伤的力量造成严重疼痛可能意味着关节韧带的损伤,甚至骨折;扭伤后长期疼痛,则可能是与软骨损伤、关节韧带断裂后关节不稳定,或关节周围的撞击征相关。长期或慢性的关节不稳定可引发关节炎性改变和退行性变,造成踝关节畸形、疼痛、活动受限,需要手术处理。
踝关节扭伤后,如果不能行走,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有无骨折。如果可以行走,可根据肿胀的情况进行自我护理。急性期的处理遵循“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即休息1周,通常急性损伤1周至2周后可恢复无痛状态。此后,佩带关节护具6至12周,伤后需要进行关节康复性训练,恢复肌肉力量,以及关节的本体感觉。一方面稳定关节,一方面要避免再次损伤。可以先进行轻体力运动,如果没有疼痛,踝关节没有失控感,可以逐渐恢复以前的体育运动。
韧带具有稳定关节的作用,其自我修复的周期较长,约需要6周时间。如果伤后没有及时制动,再次进行活动,可能造成拉伤或是断裂的韧带不能修复,或是变长、松弛;过早在无保护的情况下活动,会造成关节内的软骨损伤,及周围其他关节损伤,引发长期的疼痛。当存在严重的韧带松弛或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关节反复扭伤可导致关节松弛、关节撞击、关节内软骨损伤、关节炎、关节周围肌腱或软组织损伤等。此类问题可造成踝关节内的长期疼痛,引发严重的关节退变。慢性不稳定的治疗,通常也先以康复性训练为开始,如果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好转,则不需要手术。但是如果已经发生了关节周围的结构损伤,则需要进行相应的结构重建手术,包括外侧韧带修复或是韧带重建、关节内软骨损伤的治疗或是软骨移植、踝关节周围截骨以矫正力线、关节撞击性骨赘的清理等。
独家声明: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