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低度近视、低度远视、低度散光无需配镜,对吗?

眼睛看远处和近处时距离不同,眼球的光学系统需要变焦才能看清楚不同距离的物体,这种眼球变焦的能力就叫做调节。平行光经过调节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称为远视。远视者看远时常常可以通过调节,增强眼球的屈光力,使视网膜后的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看近时需要更多的调节,而且距离越近需要的调节越多(图1)。
图1 远视的调节代偿
调节幅度就是眼睛能使用的最大的变焦能力,相当于调节的储备。当调节幅度足够大时,远视不需要配镜;当调节幅度不足时,远视需要配镜,否则很容易视疲劳。
调节幅度就像存款,存款多的时候,购买力强,看远看近,要多少调节有多少调节。但是调节幅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所以年轻时远视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力代偿,年长后,调节幅度下降了,代偿不了了,就需要戴镜。当然,调节幅度可不是银行存款,是有上限的,人的调节和年龄的关系可以用最小调节力公式计算:最小调节=15-年龄*0.25。
儿童调节幅度是比较强的,低度远视可轻易代偿,可以不用配镜。而且儿童低度远视还是对近视的一种有效保护,即,低度远视的儿童以后不容易近视,或近视发生的年龄可推迟。
通俗的讲,散光就是不同方向的近视度数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差值就是散光,所以散光是有方向的。多数儿童的近视散光在180°(水平)方向,我们称为顺规散光,反之近视散光在90°(垂直)方向的,我们称为逆规散光。
逆规散光对视觉质量影响大,而顺规散光影响小,一般来说低度逆规散光也要矫正,单纯的低度顺规散光(≤0.75D)可不配镜。
如果除了散光外还有近视,那就要按近视的配镜原则考虑给处方。
近视和远视不一样,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越使用调节,像点越向前移动,距离视网膜越远,越模糊,所以近视眼是没有调节机制代偿的(图2)。300度(-3.00D)以内的近视称为低度近视。虽然是“低度”但未矫正,不戴镜时看远是不清楚的。
图2 近视无法通过调节代偿
实际上家长关注的是:更低的度数,比如50度、75度(-0.50D、-0.75D)近视是否需要戴镜?举个例子,单眼的裸视都是0.6,而双眼视力0.8~1.0。验光单眼都是50度近视(-0.50D——1.2),不戴镜时,日常生活、学习都不受影响,这样的孩子需要配镜吗?
其实面对这样的问题,医生也是很纠结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低度近视不戴镜是否会促进近视进展?
从医学文献研究(RCT 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看,原来的研究都支持近视欠矫正会造成近视进展更快,都提倡足矫正。第一年欠矫正比足矫正近视多进展0.15D,(Adler 2006), 两年欠矫正比足矫正近视多进展0.23D(Chung 2002)。推测可能的机制是:欠矫形成视网膜成像模糊,模糊像是一种形觉剥夺,也会刺激近视增加。对上述案例来说,不戴镜就是欠矫,那就意味着近视进展会变快,还是应该戴镜。
而近期又有研究(Shi-Ming Li 2015)认为欠矫和足矫是没有差异的。即暂时不戴镜,也不会促进近视增加。
所以,近视是否一定要足矫正还未有统一的结论。
2欠矫正是否会造成日常生活不便?
现代教育中很多儿童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从手机、电脑、书本等需要近距离用眼的方式中获得信息。而并非是需要大量的看黑板的看远模式。对于低度近视来说,看近是能清晰视物的,看近时即使不戴镜,也不会造成调节、集合关系的异常变化。所以,如果低度近视能轻松看清黑板的话,也不一定需要戴镜的。
3需考虑镜架是否影响儿童鼻梁发育OR造成皮肤过敏
虽然目前的儿童镜架设计已经可以做得很轻,镜腿也很少采用容易氧化的金属材质,但长期戴镜镜腿仍然会接触皮肤,鼻托仍然对鼻梁有局部的压力。
4需考虑戴镜是否会引起儿童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5考虑配镜的经济成本
权衡利弊,对于个体还是需要结合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考虑,我的处理方案是:
如果没有眼位异常,双眼视异常等问题,我会结合低度近视儿童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如果上课看不清黑板,或者看黑板时很吃力,则上课时戴镜,其他时间可不戴镜。上述案例就采用这种方案。如果用裸眼视力或屈光度来表述则是:单眼裸视0.6~0.8;双眼视力>0.8;近视0.50D(含)以内的低度近视眼可暂时不配镜。
如果单眼、双眼的裸眼视力都差(单眼裸视≤0.6;双眼视力≤0.8),则应该戴镜。
如果同时伴有斜视、隐斜视、AC/A异常等问题,则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决定如何配镜。
中国的家长都觉得戴镜不好,都不愿意让孩子戴镜,其实合理的配镜能提高视力,提高视觉质量,促进双眼协调,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也提高了生活质量。是否给戴镜,要结合孩子的实际用眼需求和视光检查结果来决定。视光检查不仅包括屈光检查,还包括调节、双眼视功能等,所以,儿童配镜还是要找专业的验配机构。
独家声明: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