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脂只有胖子才会得

那么,胆固醇的真相究竟是不是我们以上所认识的那样呢?
实际上,胆固醇高低与胖瘦并没有太大关系,血脂异常是由人体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体内的胆固醇一方面是吃进去的,另一方面是自身合成的。有些人可能吃的胆固醇多,但是身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少或者消耗多,那么他可能胆固醇并不高;有些人虽然瘦,吃的也不油腻,但是自身合成的多,也很有可能出现胆固醇升高。所以,胆固醇高并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照样可以拥有。
而且,体重不超标,特别是体型偏瘦的人,容易在饮食中忽视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控制,熬夜、久坐等生活方式,也非常容易导致胆固醇升高。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胆固醇高低和腹型肥胖还是有一定联系的。一般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以上,女性腰围85厘米以上)的人,更容易伴随血液胆固醇的升高。
首先,我们要了解胆固醇在人体内发挥的主要生理作用。
我们的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武器,它是从肝脏生产出来的,然后储存在胆囊里,慢慢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会师”,生成胆酸。
一般来说,从胆囊排进肠道的胆汁并没有被完全丢弃,肝脏会重新吸收85%~95%的胆酸,使之不断循环。但仍有5%~15%的胆酸随粪便排出,这就需要肝脏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这个时候就需要胆固醇的供应。
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胆固醇,如果人体缺乏胆固醇,那么红细胞的脆性就会增加,意味很容易就会引起细胞的破裂。因此,难以想象要是缺乏胆固醇,细胞能否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能否正常发展,这都是巨大的威胁。
激素是协调我们人体中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重要“助手”,参与到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中,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和矿物质等的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丸素、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合成的原料就是胆固醇。
生活中,大部分人通过饮食、运动、合理作息三管齐下,一般都能较好地控制胆固醇。但如果经过严格非药物调节后,血脂还是没有得到显著改善,那就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了。比如,以下三类人群胆固醇高就必须采取药物降胆固醇:
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增加心梗、脑梗等风险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关注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定期检测血脂状况,还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胆固醇的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坏胆固醇”。当“坏胆固醇”水平升高时,会损伤血管,使得“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然后其逐渐增大,最后堵住血管,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的朋友,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本身高血压的朋友往往血管情况就不太好,容易合并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又加上吸烟,血液经常处于浓稠状态,且对于血管壁的损伤也加大,这个时候胆固醇水平异常就更是有害无益了,要非常谨慎对待,不仅要戒烟、控制好血压水平,还要服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胆固醇高并不可怕,主要是减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过规律的锻炼、科学的饮食以及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调节好我们的胆固醇水平。胆固醇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瘦越健康,还应记住必要时需要吃药控制,不要讳疾忌医。
大多数血脂异常的患者并没有感到不舒服,有些朋友因此而轻视了这个疾病。正如前文所述,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持续的血脂异常可损害心脑血管、皮肤、眼底和胰腺等多个器官,造成心梗、脑梗、胰腺炎等严重的病变。
很多朋友觉得血脂偏高、胆固醇高是因为“吃得太多,动得太少”造成的。原来,只有30%的血脂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肝脏等器官合成的血脂占70%。因此仅靠饮食控制血脂是起不到理想的作用的。
继发性血脂异常可随着原发疾病情况的改善而改善,但医学发展至今,许多血脂异常的原因还不明确,无法祛除疾病的根本原因。只有坚持服用调脂药物,将血脂维持在正常水平,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首先,饮食上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300毫克,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一般人群摄入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的10%,而高胆固醇血症者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7%,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如深海鱼、鱼油、植物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其次,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建议进行每周5~7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但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改变、由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运动计划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
再次,要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烟;同时,即使少量饮酒也可促进甘油三酯水平进一步升高,因此提倡限制饮酒。
最后,我们衷心地提醒您,务必重视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善,不轻信谣言,遵医嘱服用调脂药物,远离高血脂并发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潘彦伶创作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相关推荐
-
约文章
- 血脂正常后应该及时停服降脂药吗....
- #高血脂
李侨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