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海说成长】相互尊重,和老师做好朋友


入行十六年,作为老师这个职业角色,我更愿意和什么样的父母合作,而我最抗拒什么样的爸妈。
请尊重老师的专业能力
我最欢迎尊重老师“专业能力”的父母,每年我都会经历几次这样的对话:
“你能让他上课多发言吗?”
“你让他多担任角色吧?”
“我认为他现在需要的是提高进度。”
“这个太简单了,对他不适用,你需要提高难度。”
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中,父母在指挥我要怎么做一名老师,他是指挥官,而我是命令执行者。
但每年我也会时刻经历这样的对话:
“兰海,我最近发现他在家里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可以怎么做?”
“他刚进入中学,有些不适应。我们能一起商量下可以怎么做吗?”
在这样的沟通中,我和父母是合作关系,我感受到的是尊重。
父母需要和老师一起讨论孩子的成长,但是绝对不是指挥官。您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某一面,而他需要在一个群体里成长。
这个群体里有其他的孩子,每个人的成长是老师的目标。老师需要分解,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法。
其次,你给老师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吗?只有你的孩子需要吗?别的孩子难道是可以为了你的孩子而被忽视的吗?
最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吗?如果孩子需要提高主动性和自信,那么上课发言就是有效的方法吗?
父母需要和老师一起达成孩子成长目标的共识,然后把方法和执行的自由交给老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老师的主动性。
我欢迎父母们的建议、批评,但是我绝对抗拒“指手画脚”。也许你是IT行业的精英,是金融领域的翘楚,但是面对教育,我想,你还是需要尊重我们的专业能力。

尊重老师说“真话”做“实事”的权利
想让老师给你说真话,就不要给老师“坦诚”的压力。
如果老师要考虑自己说的一段话,做的一件事,放出来的某一张相片会导致由质疑引发的各种猜测,那么老师就不再公开发表言论,不愿意做创新的事,不想多发一张相片。
要让老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敢”于尝试,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价值。而这种“敢”来自于信任,信任老师尝试的初衷,信任老师有执行的能力。
在我们的意大利法国之行,作为顾问的老师时不时的给孩子“放狠招”,每次有非常好的效果。
开会的时候,我们总是感慨:“敢这么狠,因为我们相信父母能理解为什么每天都只给5元作为经费,能理解这样的判罚对孩子的价值。”
如果我和父母之间没有信任,那可能就中规中矩的以“不出事”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孩子根本无法获得有价值的成长。
就像学校不让孩子课间操出班级,因为怕孩子摔着碰着出事故,父母告状。最后损失的是孩子,事故不出了,但是没有充分的休息放松影响上课质量,注意力不集中。力和反作用力,往往是相互的。
老师是一个残酷的社会角色,和医生一样,我们甚至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工作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不是冷冰冰没有感情的物件。
我不能保证所有的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但是不能因为有不负责任的老师就不让老师有释放能量的 能力”,而实际上被剥夺的是“孩子的成长”。

请尊重老师的品格,不要妄图收买
我可以骄傲的说,我收礼物。在我看来,礼物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是相互的情感交流。
我会开心的收孩子们从世界各地邮寄来的明信片,大肆炫耀;
我会懊恼的收大孩子给我的“除皱霜”;
我还会得意的戴上他们送我的项链耳环,四处臭美。
我也会送孩子们礼物,请他们吃饭,和父母们聚会。
但这些绝不是“收买”。
如果通过送礼的方式来达到某种需要,对不起,这是对我的侮辱。
我看到过很多私底下把老师骂的狗血淋头,一边要给老师送礼。这样扭曲的心理,你能和老师真诚的相处吗?
最后我还想说,体制内的老师一定比我承担着更多更复杂的压力,他们要面对的环境更艰难。
相比他们,我是多么的胆小,胆小到我不知道进入那个圈子,面对那么强大的环境压力,我是否还能一如既往。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
离开德国的时候,Neber教授送我一句话:“优秀就是离自己的本性更远一点。”
十二年了,我一直在体会这句话。每次,遇到让我抗拒的父母,我都在告诫自己离“本性的抗拒”远一点,而这种“远”,应该就是所谓“职业精神”的体现。
我也想说,每一个教育者,也需要做到“尊重自己”,让自己有更强的专业能力,让自己更加勇敢,让我们更加有尊严的工作。
这个“好”是尊重,无它。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