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我想跟你分享3个重要的关于教育的常识

#亲子,心理   约健康平台
这些关于教育的小知识,你知道吗?  
91.jpg

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在过去的这16年孩子们的成长,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些事情,今天有三个重要的关于教育的常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教育是为人服务的

第一个常识是:教育是为人服务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但纵观现在从幼儿教育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后面在职成年人的教育。

我们反而会清晰地看到,工作以后的人进行的教育恰恰是在为我们自己服务。我们会根据自己工作的需求学销售、学管理、学运营,这些都是因为自己而产生这样的愿望。

但是细细想来,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在为人服务的,而是为了考试服务。

在今年刚刚要放假的时候,我的朋友圈被一件事情轰炸了。大家都在报剑桥的考试,有报不上的就特别焦虑,结果孩子们在全世界各地在考这个试,去香港考,会去新加坡考……为什么?因为没有名额。

这就是大家在为考试服务。

实际上很多父母思考的是想要孩子要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你追问自己10个问题,那么这些教育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实到最后你会很无奈,因为你不一定能答得上来。

2.家庭会滋养人的一生

教育的第二个常识是,家庭会滋养人的一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会换学校,会换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包括我们也是孩子人生当中的过客,因为孩子是会变的,唯一不变的是他和家庭的结构。

所以父母才是最应该学习怎么样进行教育的那个人,或者是说我们应该去学习怎么样做教育的选择。

我们会发现,父母会更愿意寄托于外部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最近几年们在深耕家庭教育,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父母会更愿意花钱让别人来教自己的孩子。

如果对父母们说你去学一下怎么和孩子沟通,很多父母会说:算了吧,我不了,我找别人来帮忙。但是这个别人最后会怎么样的?我们都不知道。

反而,如果一个父母他非常认真地学习怎么去和孩子沟通,这个家庭会越来越好,因为父母的沟通能力直线上升。

特别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孩子们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当中,父母会出现一个沟通的变量,那就是孩子。

孩子在小的时候,3岁以前他会希望你重复反复地和他说话,但是孩子在哪个阶段的时候他会嫌你啰嗦了?到青春期你会发现,你和自己最爱的那个人的沟通方式是需要随时调整的。

这个调整会给父母们带来一种痛苦的感受,因为在不知不觉当中,你会发现孩子长大了。如果你的孩子是男孩,这个长大的过程会更加的真实,他们在五、六年级和我们说话的时候,还是奶声奶气的,半年不见,或一年之后再见到他们的时候,长胡子了,声音变嗓了,我看着他们,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我接受起来都有难度,你们的爸妈怎么办。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教育常识,家庭才是真正滋养孩子的,这个常识却被大家遗忘。

大家会习惯于说OK,我们去赚更多的钱,然后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是我们殊不知,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家里面。

假设你赚了很多很多的钱,但是怎么去分辨一个好的教育产品呢?我觉得这是放在所有父母面前的问题,就拿一个大家都会去学的英语来说吧,这么多的英语品牌,线上线下哪个适合你们家孩子?你没有点教育审美你选都会选错,一选错就会诧异的发现,你选了任何一个机构一进去就得上个半年,半年以后才发现,天哪,这个英语机构并不适合我的孩子。怎么办?又换,换了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消耗。

所以如果父母能够清晰地去理解教育,清晰地去理解孩子成长的这个规律的话,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正确的几率会更大。

3.越有价值的越难衡量

第三个常识就是,越有价值的越难衡量。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16年,其实我在德国读书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国内很多人会说你拿出效果给我看。OK,我们可以拿出可评价型的效果,但是大家要知道,实际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很难衡量的,比如幸福。

幸福这件事你能衡量吗?你的幸福和我的幸福是一样的吗?不一样,那么如果我们一定要去衡量一个幸福指数,你会看到所有的国家都会用经济指数去衡量。

今年,我们和孩子们去了新西兰,我们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内容:在营地中,我们让孩子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幸福。

幸福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太熟悉了,但是孩子们会理解吗?他们面对不同的人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所以我们大概花了10天做了一件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让孩子们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去访问: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

在出发之前,孩子们先在北京采访了一些人。到了新西兰以后,他们继续进行调查。

孩子们在大量的采访过程后,还要做分析,晚上的营队会议里,我们会去听孩子们的分析,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上濒永远不会把结果给孩子们,但是我们给孩子们创造的是机会,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让他们自己去找到结果。

每个孩子基本上采访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家150个人的数据,他们得出来的分析我记得几条。

第一条,他们发现24到35岁这个阶段的人认为挣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40岁以后的人认为家庭是非常幸福的,50到60岁的这个人群当中,他们认为健康是很幸福的,所以孩子们他们有了一个自己的结论,他们发现在不同的年龄段,大家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这个和他们的社会角色不同。

要知道,关于幸福的分析,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过,至少在我的脑海里面是划过的,但是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扎扎实实用了10天的时间去做这个分析,孩子们收获很多。

有一个孩的收获特别打动我,他说:我在来新西兰之前,我认为我是很幸福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我的幸福来自于什么,在我的幸福当中,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做了什么。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因为幸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人的答案一直在变,我们不追求标准答案,不追求唯一答案,但是我们追求的是孩子自己的答案。

设想一下这些13岁、14岁的孩子,他们通过一次旅行,他们能去思考幸福,他们能去看到人因为年龄不同而产生对于一个抽象概念的不同理解,他们会去思考我的幸福是什么,我的家人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而感到幸福,我觉得人在这一辈子当中,如果有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他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价值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衡量呢?

是用一次6万块钱的营地去衡量孩子们能思考这个问题了?

还是说孩子在他们12、13岁的时候在思考幸福,能够让他们去未来去寻找自己方向的时候,想到当年做的关于幸福调查时自己的思考?

在刚刚开场之前,有一个妈妈来找我,他们家孩子马上进入通二学习,她告诉我说:兰海,我们家孩子现在就想去你读书的慕尼黑大学。

看,有的时候当我们和孩子之间产生了这样的关联,每一个老师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的时候,这样的价值我们又怎么可能用一些简单的量表去做评价呢?

所以,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越有价值的是越难衡量的,所有的产品都是一样的,你去购买它的时候,它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是那个产品本身了。

但是,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会计较于眼前的量化标准。所以有的时候也会让大家会很迷茫,我到底选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会发现很多人去谈的是价格,而没有去谈价值,很多人谈的是我们家孩子提高了多少分,但是很难有人去关注孩子的感受,他们心情怎么样?他们是比原来觉得更兴奋了吗?他们在开学前会觉得焦虑吗?焦虑来自于什么?

很多人说,上濒的存在还蛮神奇的,一个算起来也不赚钱的机构,怎么就存活了16年? 

其实,在神奇的背后,我们就是做了特别简单的事情,那就是尊重教育的常识。

我们深知要陪伴一个家庭的成长,不是短短的一年或者两年,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在一起,如果是学习的话那是5年,但是太多的孩子和我们在一起10年,因为有很多的营地要参加。

所以上濒的孩子会和我们在一起待的时间会非常非常得久,我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因为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当中,除了家庭以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多元的评价标准,不因为孩子的成绩好坏就对他有看法,我们更希望帮助孩子不断的去挑战他们心中想要实现的那个目标。

我相信上濒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很好,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的地方,我们不太会说漂亮的话,我们也不太会做一些夸张的渲染,我们只能说:我们就是尊重了教育的常识,我们希望能够陪着一些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能够去创造这个世界。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0 分享 发布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最新最热评论 0
没有数据
只有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专家更多+

黄静宇

黄大头(黄静宇),漫画公众号《头都大》作者。黄大头曾任凤凰卫...

李清晨

李清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

李舜伟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

Copyright 2008-2019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79 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卫大厦B座     邮编:100021     电话:(010) 5978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