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胖胖,白白就可以了,胖胖你走开!

#儿童日常护理   余楠
为啥现在小胖墩这么多?有啥危害性?肉肉怎么甩?三连问的你需要看这篇  
2.jpg

每个爸妈,都希望自家宝宝白白胖胖“一节节小藕节的,多可爱啊”,甚至有的爸妈,用宝宝长肉肉来检验带娃“成果”,觉得越胖,宝宝带得最好,长得也越好。

这样的爸妈一多,小胖墩们也越来越多了,小南的担心也越来越多了……

白白胖胖不好吗?白可以,当胖变成了肥胖,你们说好还是不好?

儿童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

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

3.jpg

1985年~2014年,相应超重、肥胖人数也由615万人增至3496万人。
小南说小胖墩越来越多,可不是信口开河,来来来,见上图,有数据有真相:

4.jpg

是不是直线飙升?还没完呢: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2030年,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将达到6% ,肥胖儿童数将增至664万人;

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 ,超重肥胖的儿童数将增至4948万人。

5.jpg

放眼全球呢?

根据IOTF的调查报告,全世界至少有1/10的5~17岁的中小学生身体超重或肥胖,具有患上糖尿病、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等健康危险因素的中小学生多达4500万。

6.jpg

吓得小南赶紧抱住了自家标准体重的崽,那谁,之前是谁“嫌弃”崽子不够胖来着?赶紧来看看数据!

为啥小胖墩越来越多?

7.jpg

小胖墩不是一日养成的,肉肉们也不是一夕长出来的,遗传、社会环境与个体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催生出了儿童单纯性肥胖。

先说说遗传因素,这个概率实在太小了,疾病比如神经、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单纯性肥胖比重更小,95%~97%的小胖墩,都不在这些范围内。

8.jpg

大部分小胖墩的肉肉,都是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等堆出来的。

发现没,小南用了一个“堆”字,足以说明问题所在——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堆积为表现形式。

9.jpg

这当中,大头自然是吃,也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爱吃糖、高脂肪以及重口味的食物和零食,水果蔬菜很少吃。

同时,家庭烹饪方式也多为炒,还重油重盐,也是催生小胖墩的助推剂。

10.jpg

然后,肉肉一多,小胖墩们的运动能力下降,动一动就觉得累了,自然会不喜欢运动,出门一会就气喘吁吁,就喜欢宅在家里,睡睡觉看看电视多轻松啊。

这样一来,不光能量消耗减少,肌肉组织由于胰岛素抵抗性增大,导致了糖耐量减低,这些都有利于肥胖的发生。

所以,肥宅肥宅,就是这么来滴。

嗯,看来“管住嘴、迈开腿”,小盆友们也适用啊。

肥胖的危害性

11.jpg

爸妈一定要透过肉肉看本质,宝宝一胖,很容易有肥胖并发症,这会危害宝宝健康的。

小胖墩们更容易内分泌代谢紊乱或有代谢功能障碍(具体有哪些?见上图)

有些异常还能一直影响到青年时期。

12.jpg

像2型糖尿病,以前我们以为只有大人才会得,结果呢?糖尿病发病有低龄化趋势,与成人糖尿病患者相比,青春期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包括进行性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2型糖尿病不光对小胖墩们蠢蠢欲动,连他们成年后也不放过(概率更大)。

13.jpg

同时,小胖墩们还容易有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还和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之间脱不开关系。

对了,肉肉一多,非酒精性脂肪肝、胆石症和某些消化道功能性损伤,也爱来找小胖墩的麻烦。

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小胖墩们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你说吓不吓人?

14.jpg

然后,肉肉们还妨碍到了呼吸系统。像上图这些疾病,也都有可能发生在小胖墩的身上。

15.jpg

还有,肉肉一多,骨骼肌肉系统也亚历山大,就容易导致关节、骨骼及肌肉损伤。所以,小胖墩们的肌肉骨骼不适、骨折、下肢畸形、行动不便的患病率也比较高。

16.jpg

至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上图这些病症,也是小胖墩们首当其冲。

17.jpg

最后还把心理问题也牵扯进来的,小胖墩们会缺乏自信,容易自卑、焦虑甚至抑郁哦,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情绪和社交。

甩肉计划要全家总动员

好在和其他疾病相比,肥胖总归好对付一点。一句话版本:管住嘴,迈开腿。

具体呢?

18.jpg

爸妈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清淡饮食,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和零食,还要养成喝白开水的好习惯。

19.jpg

同时,家庭烹饪方式也别一味大火爆炒,可以增加一些炖、蒸、煮的烹饪方式。爸妈在饮食上也要做好榜样作用,毕竟,宝宝们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会受爸妈影响,越是小宝宝就越容易模仿爸妈。

20.jpg

吃的方面OK了,动起来,可以让爸爸带着宝宝一起运动,一起甩肉肉。

还要坚持住,不要三分钟热度,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规律地去运动,这样才能改善体重、血脂和其他营养指标,保持心血管、呼吸系统健康以及增强肌肉力量和耐量。

WHO的建议是,5~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等强度有氧运动。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0 分享 发布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最新最热评论 0
没有数据
只有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专家更多+

黄静宇

黄大头(黄静宇),漫画公众号《头都大》作者。黄大头曾任凤凰卫...

李清晨

李清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

李舜伟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

Copyright 2008-2019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79 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卫大厦B座     邮编:100021     电话:(010) 5978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