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感染,新手爸妈该怎么办?

在进入今天的话题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新生儿。
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的这一段时间。
感染性疾病是引起新生儿期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研究表明约有1%~2%的胎儿发生过宫内感染,将近10%的婴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出现感染。
新生儿在不同时间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感染:宫内(通过胎盘)、产时和产后(院内或社区)。
考虑到药物对妊娠结局和胎儿发育的潜在不利影响,目前对新生儿使用抗感染药物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尚未有明确的用药剂量说明?这也就是为何有些药品说明书上会列明儿童服药剂量,但极少会给出新生儿推荐剂量。那么作为新手家长们,新生儿感染应该怎么判断和积极应对呢?
药物动力学研究证实了一句古老的格言:“孩子不是小大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缩小版的成人,其实不然。新生儿的身体结构、内脏发育情况、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情况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和吸收。此外,还必须考虑体重和年龄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在早产或生长受限的婴儿。英国皇家儿科及儿童健康学院著《儿童感染性疾病蓝皮书》中列明,足月的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5KG,平均体表面积为0.23M2,所用药物剂量一般来讲为成人的1/8。虽然不适用于所有抗菌药物,但是对指导临床剂量调整是合理的参考。
影响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早产、低体重儿、孕妇免疫接种状态和感染状况、所处环境、种族等等,家长们能做的是向医生们尽可能提供孕期和分娩后自身存在的疾病和用药情况,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因为之前应用的抗生素会增加耐药菌感染的可能。
主述病情是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重要前提,比如对发热的描述,除了体温多少,还需要提供发热时间和波动情况。因为仅有50%的新生儿感染时会出现发热(肛温超过37.8℃),并且发热往往不是由感染造成的(有可能是脱水、过热),父母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减少衣物,物理降温即可缓解。通常来讲,持续发热超过1小时才考虑感染所致。对于早产儿更应注意低体温或体温不稳定的情况。
若家长描述中提到婴儿出现喂养困难、易哭闹不止、倦怠、青紫等症状,医生就会据此怀疑肺炎可能。所以家长对孩子病情的主诉,对医生的诊疗很重要。
要相信医生的判断。现实中往往父母会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种药还没用两天就说医生医术不行要求换药;或者是对抗菌药物认识不足,对剂量疗程都没有概念,要么不敢用,要么将其当成“家庭常备药”。病急乱投医,甚至中西药并重、双管齐下。乱用药只会延误病情。一旦怀疑细菌感染,家长应该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抽血化验(细菌培养),静脉抗生素治疗等,切不可因担心抗生素副作用而制止医生的治疗。由于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有相关性,因此有的抗菌药需要一天给药很多次,有的则是需要一天一次给药即可。
①几种宫内感染可以通过免疫预防(包括乙肝、脊髓灰质炎、风疹、破伤风、水痘),按照国家免疫接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即可。
早产儿尤其是孕周小于30周的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出生时若合并比较严重疾病的新生儿(如中重度窒息,严重感染,急性溶血,黄疸等)应该暂缓接种。如果接种前出现严重过敏、感冒初期、肺炎、手足口病等情况,同样最好推迟接种时间。而正在使用抗生素的婴幼儿不必推迟接种,因为抗生素不会影响宝宝的免疫应答过程。
福利帖
2017年,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关注到妊娠期免疫接种,并将其写入委员会共识中,怀孕期间尤其关注常规推荐疫苗:流感和Tdap(破伤风、白喉、百日咳)。孕妇接种Tdap疫苗推荐的时间是27 ~36周的妊娠之间。孕妇接种灭活的病毒或细菌疫苗或类毒素,可获得最大限度的母源抗体反应和新生儿的被动抗体转移和水平,而没有胎儿的不利影响的证据,并且越来越多的强大的数据证明其使用安全。
②早发的产时感染,基于拭子的筛查方案可以识别高风险母亲,通过分娩时应用抗生素来预防。
③对于产后感染,细菌感染居多,真菌感染次之,病毒感染相对较少,可通过严谨的新生儿护理、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宠物靠近新生儿、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注意接触新生儿时的手部卫生等措施积极预防。
文献参考:
1.儿童感染性疾病蓝皮书(第3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2.Obstet Gynecol. 2017 Sep;130(3):e153-e157.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相关推荐
-
约文章
- 漫画:宝宝感冒耳朵痛,妈妈要警....
- #育儿、儿....
冯少为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