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判断丨虐童背后,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受到伤害!

和生病需要去医院就医一样,将适龄的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是几乎每个家长都会做出的选择。然而近年来幼儿园频繁爆出虐童事件,尤其是之前发生在上海的“某亲子园虐童事件”,都在一次次地挑战着父母乃至大众的道德底线。
作为幸运的大多数,您的孩子也许并没有遭受过虐待,但是在频繁发生的虐童事件背后,家长也应该知道,如何通过行为判断孩子是否受到伤害。
2岁左右的孩子,语言发育还处在“单词”和“简单句”阶段。他们的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很差,并不能准确的理解家长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使有些问题在成人看来非常的简单,孩子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它的意思,给出准确的答案。和家长语言沟通时,孩子们能提供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些复杂的情绪,比如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刚开始萌芽,情绪体验还比较模糊,并不能像大孩子一样用丰富而准确语言表达清晰的情绪。
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能够通过言语提供一定的信息。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时候会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有时候提供的信息是前后矛盾的,甚至是假想出来的,家长不可以“一面之词”定是非,应当多方的考证。
那家长怎么才能知道孩子的心理到底受没受伤害,受到了多大程度的伤害呢?
答案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
行为,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表达情绪和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包含着丰富信息,其功效远远超过了语言。
1.日常生活发生变化:可能出现的状况有:睡眠不好,晚上不睡觉,半夜尖叫,昼伏夜出,惊醒,做噩梦,进食变差,作息时间发生明显改变等。
2.异常黏人或物:与平时的依恋亲人不同,孩子对亲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对亲人的离开表现出异常的焦灼、不安和恐惧。例如,要求父母时刻陪伴自己,抱着自己,甚至不允许家长离开自己的视线,家长上厕所,都要跟随。
有些孩子还会对某些物品,常常是柔软而温暖的毯子或毛绒玩具显示出极端的依恋。
3.难以控制情绪大爆发:与平时发脾气不同的情绪大爆发,常常发生的比较突然,迅速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1个小时);常伴有尖叫、跺脚或打滚,以及攻击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如厮打、抓咬、撞墙等;难以安抚,哄劝和分散注意力无效。
4.强烈的不肯去上幼儿园。
5.发育倒退: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能力退回到比自己小的年龄段了。例如,本来可以自己管理大小便的孩子又开始尿裤子了;语言倒退,本来可以说10个字的句子的孩子,突然只能说单词而不能说句子了;已经断母乳的孩子,对母亲的乳房显示出婴儿般的依恋等。
6.异常的动作:比如眨眼睛、频繁的玩弄生殖器、频繁的吃手等。
7.其他:包括停止探索新鲜事物,对玩具失去兴趣;表现的低沉,闷闷不乐。
需要注意的是:
1.不能单凭一次或一个行为就判定孩子出现了应激反应。比如,孩子只有一次哭闹,偶尔的不想出去玩,家长也不必太焦虑,要多多观察,至少观察1周的时间再评价孩子到底有没有异常的行为。
2.评价孩子的行为是否出现异常的时候,要以平时的表现作为基线。比如,有的孩子天生胆小、黏人,或者从小睡眠不佳等,如果这些情况没有明显的恶化,那么不能把它认定为异常。
即使离开受虐的幼儿园,幼儿受到的心理创伤能否缓解?对他未来的生活是否有影响?
心灵的复健需要时间。一般来说,急性的应激持续1个月以内,而慢性的应激可能在3个月到半年好转,严重的创伤,康复的时间可能更长。如果应激事件持续时间不久,孩子没有受到严重的身体伤害,如破损或残疾等,没有目睹残暴的场面,跟至亲分离等,绝大部分的孩子会好起来,对今后的生活影响不大。家长给予孩子积极地帮助,提供稳定健康的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康复。
因为每个孩子对伤害的抵抗能力不一样,所以即使同一个班级受到同样虐待的孩子,最后受到心灵创伤也不一样。如果有条件,建议所有经历了事件的孩子都应当进行专业的筛查和随访。另外,如果孩子出现了上文中的行为异常,就建议及时就医了。
“亡羊补牢”终归不是解决这类事件的最好方法,虐童事件应当以预防为主。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多和学校以及其他家长交流。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安装了摄像头,建立了家长群,有定期的家长开放日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虐童事件。
另外,父母要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技巧,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要注意观察他们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当孩子出现了以上提到的那些行为异常,家长应当引起重视,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相关内容推荐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