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剂型被吐槽?每种药物的设计都是研究人员的心血!

在“药物”大家族中,不同药品呈现着不同的“模样”,不仅颜色各异、性状也各不相同。生产药物的“工程师”们这么做,可是用心良苦。
生活中会遇到有些药物明明还在保质期内还是很不幸地“躺枪”,变成不能治病救人的东西。其实药品是否有效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外界因素(空气、光线、水分、微生物等),内在原因——药物性质。
研究人员在制剂设计中综合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另一方面考虑临床的需要和医患的顺应性。
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药物会给人很好的感观享受,不会那么难以下咽,这是研究人员设计的结果。
✪加强评估检验:有些药物的组成成分“不老实”,导致它容易发生一些物理化学变化,比如水解、氧化、聚合或者异构化等等;这些变化可能发生在制备过程中或贮存期间。所以制作药物时,研究人员会采取措施避免它发生变化,并且会在制剂出厂前或包装前进行多种质量评估。对于极易产生变化的药物,还会检查特殊杂质,比如,阿司匹林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会引入水杨酸,青霉素类药物在制备过程中会有聚合物等等。
✪加入药物辅料延缓药物降解:一些药品制备过程中加入的溶剂、PH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剂等都可以延缓药物降解,如阿司匹林片中加入酒石酸可以有效减少阿司匹林水解;不过也有一些制备工艺所必须的赋型剂、附加剂也会成为药物反应的“催化因子”,还拿阿司匹林举例,如果工艺中采用硬脂酸镁做润滑剂,它可以与阿司匹林形成乙酰水杨酸镁,会提高PH值,使阿司匹林分解速度加快。
听下来,你是不是觉得药物性质影响好大啊,可是您不必担心,因为研究人员会依据药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剂型。
✪对于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就避免制备成液体制剂,而要考虑片剂或者冻干粉针;
✪若药物毒性较大,不会制备成混悬液;
✪若药物易受光线影响,可以包个光亮亮的膜;
✪易风干或潮解的药物避免做成胶囊剂。
另外随着新剂型的涌现,好多药物还可以被包裹在特殊材料中,稳定性又得以提高。
所以呢,药物性质也是导致贮存药物变质的内在因素,一旦发现药物变得不同往日了,请果断丢弃,以免药物浓度和成分发生改变,影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声明:本文系约健康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