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冒汗了”,可能你的药已经变质了!

出现这些情况,药不能吃!
变色或长斑
01
片剂容易在氧气、阳光等作用下发生药物结构或辅料的改变,突出的表现为药品变色,比如维生素C氧化后由白色变成淡黄色。
除了变色,药品保存不当也会受到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进而出现可见的斑点如霉斑。
不论是变色还是长斑,这些药都不可以再服用。
变胖、松散或裂缝
02
片剂出现变胖、松散,多数是由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所致。
片剂制作过程中添加的有些药用辅料易吸潮,储存不当会发生片剂周身裂开、片剂变胖、甚至松散的情况。
其中要格外注意分散片,一旦包装受损,这类药物极易变质。
出“芽”
03
“出芽”可能发生在控释片上,也是药品变质的表现。这是由于控释片中央有个小孔,人体服用后,小孔内的药物吸水溶解后在压力的作用下“涌出”。
若此类药物在体外吸水,就会表现为“出芽”,药量、药效明显降低,也就不能服用了。
结块和粘连
04
散剂、颗粒剂如果存放温度过高会出现表面发粘的情况,这类似于家里储存的白糖,时间久了会结块。
为谨慎起见,发生结块、粘连的颗粒剂、散剂不宜继续使用。
破裂
05
当胶囊在外力下挤压下出现变形破裂,或者是因胶囊内粉末吸收胶囊壳水分导致胶囊壳破裂即便铝箔包装未破损,也不能服用。
胶囊和软胶囊可能会出现破裂的情况。
酸败和异味
06
微生物作用于药物会产生酸败,尤其是含有油脂成分的药物,酸败的可能性更大。
此类变质常见于乳剂、栓剂、软膏剂等。
分层、干裂和“出汗”
07
乳膏剂存储在细口管中不易出现变干,但如果是宽口径盒装乳膏、凝胶,则容易发生干裂、分层、“出汗”的情况,这是由于乳膏和凝胶中保持水分的基质脱水,使其稳定性下降。
结晶和浑浊
08
糖浆剂在储存温度不合适、瓶口密封不良等原因下容易发生结晶(水分丢失药物析出)。
一旦有结晶,糖浆剂中的药物浓度就会发生变化,不可继续服用。
冻住了
09
原本应在常温下储存的药品一不小心进了冰箱,那么药物性质就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可逆,比如胰岛素,一旦放到了冷冻室,那么不论开封与否都不能再使用了。
小贴士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溃疡、烧伤及外伤所用的溶液剂、软膏剂、气雾剂、粉雾剂和眼用制剂(如滴眼液、眼膏)由于都是直接接触皮肤黏膜和创面,《中国药典》规定要进行无菌检查。大家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切记适量购买,不建议这类药物开封后长期存放,避免染菌。
也并不是所有药品性状的改变都被判为“变质”
01
栓剂
比如栓剂在炎热的夏日可能会出现变软的情况,这时您只需在用之前将其放在冷藏室半小时,那么它能自动变硬,以方便使用。
02
混悬剂
混悬剂用前需要摇一摇,它的分层属必然现象,因此,切不要把分层的混悬剂当作变质处理掉了。
03
软胶囊
最常见的就是维生素E软胶囊,由于软胶囊的外包部分含有明胶,温度一高会有表面彼此粘连的情况,如果软胶囊没有表面融化甚至破损,这种粘连可以通过晃动瓶身来消除。这种粘连的出现是跟保存温度息息相关的。
切开的药品要不要丢弃?
现在也有不少药物医生会要求按照半粒、1/4粒来吃,不少患者问我说那么剩下的药品是不是要扔了?
其实不必这样,对于切开备用的药物可以选择密闭的药瓶存放,与整粒药片分开放置,以便于取用。一次不要切开多粒,每次按需准备即可,分割时尽量选用固定的切开工具,以避免食物碎屑等污染药品。
声明:本文系约健康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