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被动攻击,妈妈如何应对?

上次我们阐明了孩子产生“被动攻击”的原因,下面我们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这种行为。
如何破解孩子的被动攻击?
我们的原则是回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上来。识别孩子缺失的心理需求,选择恰当的方法满足这些需求,孩子愤怒不满的情绪自然可以得到缓解和疏导,被动攻击的行为也会随之消解。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5岁的莉莉跟爸爸妈妈奶奶和三岁的弟弟生活在一起。最近妈妈发现,莉莉对她的要求经常当没听见一下,跟她说话她都爱答不理。一天晚饭前,莉莉在餐桌上玩玩具。饭点儿到了,妈妈让莉莉赶紧收拾一下准备吃饭了。莉莉没理她。妈妈又叫了她两遍,莉莉拿着手里的玩具转身来到客厅接着玩。妈妈追着到客厅,提高嗓门又喊了一遍,莉莉也提高嗓门大声说不!妈妈一下子火冒三丈,指着莉莉鼻子说,你要是再不收拾好,你今晚的零食就取消。莉莉倔强地说,取消就取消,谁稀罕啊。说完跑回了自己房间。
第二天,妈妈发现莉莉把弟弟的长颈鹿毛绒玩具扯破了,里面塞的棉花都露出来了。妈妈非常生气,拿起长颈鹿质问莉莉为什么要做这么糟糕的事情。莉莉倔强地咬着嘴唇一句话也不说。
这时奶奶过来了,她温柔地跟莉莉说:你把长颈鹿弄成这样,我感觉你很生气诶。你能说说你为什么生气吗。莉莉眼睛里开始闪烁泪光,她说:这个长颈鹿是我的,可是现在是弟弟的了。奶奶拉住莉莉的手说,你生气是因为妈妈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把长颈鹿给弟弟了吗?莉莉点点头,委屈地说:我还是挺喜欢她的。说着哇地哭了出来。
妈妈听到这里,眼泪也快出来了。她一直觉得莉莉已经很久不玩长颈鹿了,于是直接给了弟弟玩,也没询问她的意见。妈妈蹲下来抱住莉莉,跟她郑重地说了对不起,并许诺今后在动她的东西前,都会事前询问她的想法。这件事之后,莉莉跟妈妈的互动恢复了之前的状态,又开始主动回应妈妈的沟通了。
莉莉被动攻击的行为是什么呢?
是她对妈妈让她收拾玩具的要求完全不做回应。
奶奶看到了莉莉的生气,询问之下了解到,莉莉对妈妈未经他同意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弟弟非常不满。
其实,妈妈的这种做法是剥夺了莉莉对自己物品进行处置的权利,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自主感的一种表现。长颈鹿之前归莉莉所有,自然应该由她来决定是否要送给弟弟。没有经过自己同意就把长颈鹿送给弟弟,莉莉的生气和愤懑是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妈妈的道歉和许诺让莉莉感觉到了被理解和尊重,自主感又重新获得了满足,被动攻击的行为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父母的要求都是拒绝的,否定的,或者以沉默、拖延、敷衍来回应父母,我们就要考虑孩子进行“被动攻击”的可能。诸如自主感、胜任感和连接感这些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很容易通过“被动攻击”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而父母们需要去识别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需求得不到的满足的情况,“查漏补缺”,让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基本心理需要上获得相应的满足。
作者简介
慕一,上濒成长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
在上濒作为成长顾问、营地领队,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深受父母和孩子们的尊重和喜爱。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