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两岁之好习惯的养成

被孩子拒绝的时刻有哪些?
近期,我们开展了一次小调查,想要了解父母们经历过的“被孩子拒绝的时刻”有哪些?以及对此最大的困惑在哪里。
有一部分父母提到的画面非常有共性。
例如,有妈妈提到自己的儿子每天都在找东西,告诉他很多遍每个东西有他自己的位置,比如玩具要放在玩具柜里。但是,只要他放学回到家,家里就到处是他的东西。
困惑都在于,为什么跟他明确提出要求了,他还是做不到。他们希望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管是个人物品的管理,还是学习习惯的养成。
爸妈愤怒的原因
爸妈的感受也很类似——非常生气和愤怒。
冷静仔细地揣摩了一下这股怒火的来源,好像是源自父母期待没有达成而带来的失望和挫败。那是一种期待孩子可以主动地自觉地做好他应该做的事情,不论是放学后写作业还是管理好自己的个人物品。好像孩子天生就会这么做,或者是长到一定年龄后,就理所应当有能力这么做,但对孩子来说,这个期待是非常不合理的。
孩子拒绝大人背后的原因
我们发现,孩子拒绝要求这一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不尽相同的原因。
01
说“不”是要自己做主
对于2-3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不断地拒绝要求,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与发展,说“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宣言。这种情况下,父母们需要认可并鼓励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给与他们尽可能多的空间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
02
拒绝是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们看到,如果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父母的要求都是拒绝的,否定的,或者以沉默、拖延、敷衍来回应父母,我们就要考虑孩子进行“被动攻击”的可能。而父母们需要去识别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需求得不到的满足的情况,“查漏补缺”,让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基本心理需要上获得相应的满足。
03
拒绝是因为孩子无力可及
我们讨论了孩子拒绝要求的另一种情况,即父母的要求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外,需要他们耗费很多的努力去完成。这通常出现在父母期待孩子行为习惯做出改变的情况中。父母可以尝试充分理解和体谅孩子的难处,在心态上放平和一些。为孩子设定活讨论标准,并且以坚定一致的方式陪伴孩子执行。
如何顺利地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后天刻意的学习与练习,日积月累之下促成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但凡涉及到学习与练习的过程,都需要意志力的付出,这对成年人和孩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对于孩子而言像是在生活节奏中增加一个新的模块。
这个模块刚开始嵌入孩子生活中时,孩子会有天然的排斥,会很不舒服。而一个习惯的真正养成,就是孩子对这个新模块的排异反应完全消失,他不需要提醒自己,也不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这个模块就能自动运转。
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父母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01
给孩子明确标准并说明原因
例如,想要培养2岁宝宝睡前刷牙的习惯。需要很真诚地告诉孩子为什么睡前一定要刷牙以及明确每晚刷牙之后才可以睡觉。
02
需要一致地执行标准
这个一致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家庭成员执行同一个标准,如果妈妈坚持这个标准,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确不认同或者不执行,那么对孩子而言这个标准的效力就会大大降低。其二是在时间上前后执行的这个标准是一致的。
03
要坚持做下去
这一点尤其需要爸爸妈妈付出额外的努力。我们已经预期到孩子可能会拖延回避和反抗,甚至会有激烈地情绪爆发。爸爸妈妈需要很坚定地告诉孩子: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我知道你很不想做,但是我们也一定要做,爸爸妈妈愿意陪你一起做完。
作者简介
慕一,上濒成长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
在上濒作为成长顾问、营地领队,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深受父母和孩子们的尊重和喜爱。
首发: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