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降糖”的12个谣言(二)

糖尿病治疗长期服药即可,无需反复检查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规律服药,还要定期监测一些代谢指标,不仅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还要评估颈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有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血流是否通畅等。
一般每年复查2~4次。
另外,这些代谢指标受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反复检查,千万不要认为吃了药之后就万事大吉了。
只关注血糖,血压和血脂与糖尿病无关
有些患者认为只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就都无所谓了。
但其实在控制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方面,它们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血压、血脂、血糖。
在控制动脉硬化方面,单独控制血糖,而不管血脂与血压,治疗的效果并不好。因此“三高” 的控制都要兼顾,需要长期综合治疗。
另外,血压和血脂并不是降下来就可以放之不管了,在达标之后,还需要用药维持治疗(有时可以减量,但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定)。这就好像打一场战争,攻城略地的时候用重兵,而抢下的山头还需要有人放哨把守,否则往往很快就会失陷。
自查血糖只查空腹血糖即可
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二者对控制血糖和维持血糖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关注空腹血糖值,也要注意餐后血糖的情况。特别是到门诊复诊时,有全面的血糖值对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订方案和药物的调整有极大的意义。
此外,除了血糖的绝对值之外,血糖的波动范围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餐后血糖比餐前高2~4mmol/L,过大的波动对身体无益处,比如餐前是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是6~8mmol/L就比较合适。
另外,应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值,了解自己2~3个月的血糖平均情况。
血糖大于4~5mmol/L,就说明没有低血糖
一般情况下,当血糖小于3.9mmol/L即发生了低血糖。但对于不同个体来说,有没有发生低血糖主要还要看患者的症状,与平时的血糖相比血糖值是否偏低。
判断是否发生了低血糖,可以看看有无饥饿感、心慌、头晕、出汗、脾气暴躁、情绪低落等症状,其次是加餐后症状是否可以缓解(通常加餐后10~40分钟可部分或完全缓解)。
出现这些症状时,有些人的血糖可能是6mmol/L或7mmol/L,不一定很低。但即使血糖值不低,出现症状了仍然很危险,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
因此,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餐前、餐后2~4小时的症状,同时加以记录,看病时携带记录本,方便医生调整药物。
用药伤身,越少用越好
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绝不用药。
然而,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功能紊乱性疾病,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当生活方式调整不能达到控制目的时,就需要适当用药了。
从长远考虑,用药可以很快控制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次,用药的不适应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一个月左右就会适应了。
对于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把疾病控制住。而控制疾病的概念就是调整、保健。所以,不要认为吃药就能将疾病治愈,它是用来控制疾病的,将疾病的危害降至最低。
口服药对肝肾有损,应尽早打胰岛素
有些患者所用的胰岛素量很大,但血糖控制的并不佳,血糖值波动很大,同时患者的精神也不好。这种情况下,医生会给他调整口服用药(常用的是二甲双胍),减少胰岛素用量或做相应调整。患者有时会问:”你们没有更好的药了吗?我知道二甲双胍,但怕它对肝肾功能不好不敢用,因此打的胰岛素。“医生会说,你先试试看。结果,几个月后,患者血糖往往控制得比原来好得多。
在胰岛素的基础上,加一些口服药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减少血糖波动。而且使用胰岛素要掌握好它的适应证,不要盲目认为口服药有损肝肾,而追求胰岛素的使用。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