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前,孩子需要建立起的几个习惯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期,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上小学前父母需要培养好孩子哪些习惯?  

关于幼升小,很多父母只是看到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那一两个月的短暂时间,其实这只是这个问题的表面。

 

父母们需要看到的是:幼小衔接的准备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不哭、不闹、不被老师批评,成绩能跟得上这些表面上的问题。

 

实质上我们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如何帮助孩子在1~3年级的时候建立好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建立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办法去解决和处理的意愿和自信。

34001975_XL.jpg

1~3年级的考试分数无法体现,未来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还能更好,如果以高考为节点,那么在孩子未来要经历的漫长的12年学习时间里,1~3年级的考试成绩无足轻重。

 

关键在于,孩子是如何获得这个成绩的,如果是靠父母在幼儿园时期拼命让孩子提前学习,1~3年级的时候完全靠父母“逼迫”、“替代孩子努力”而得到的,那么这就非常危险。

 

因为过了3年级之后,父母会发现,你在1年级时使用的方法基本已经不奏效了。

 

你会发现孩子特别逆反,你说什么都不听,你会发现只要你一不管他,他就完全不去学习了。

 

你还可能会发现,你怎么给孩子讲解题目他都是一脸茫然地听不懂。你越急,他越不懂……

73953161_XL.jpg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的成绩会影响他的自信,怎么能说无足轻重呢?

 

是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任何一次考试的分数,都会对孩子的自信有所影响,所以并不是说不重视孩子的成绩,而是要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

 

成绩只是结果,我们不仅要看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因为过程决定了孩子的能力发展是否全面,是否是可持续地健康良性发展。

 

再者就是,父母不能只关注成绩一项,而是要看到孩子更多方面的发展,这样一时的考试成绩不好,才不会给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他才能有自信去克服困难。

心理方面要帮助孩子做到的准备

(1)有充分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对于自己能够进入小学这件事是感到自豪的,觉得自己很厉害,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了。这体现了孩子在6岁以前父母的努力,是否给到过孩子客观和正面的评价,是否让孩子体验过自己完成任务的成功体验。

 

2)有归属感

对于自己是这个学校,这个年级,这个班级的一员而感到高兴,感觉自己是可以和小伙伴们友好相处的,感觉自己是受老师欢迎的。

 

(3)充分的安全感

这同样是孩子在6岁以前父母的努力结果体现,是否在其他群里中有良好的社交体验,是否能够在离开父母后还能很好地融入环境。

 

(4)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知识仍然饱含好奇和热情而不是厌倦和恐惧

能力方面要帮助孩子做到的准备

(1)知识积累

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涉猎,比如知道什么是汉字,什么是数字,生活常识,动物植物、天气、宇宙等百科知识。

 

(2)生活自理能力

衣服穿戴是否整齐,能否保持个人的基本卫生,个人物品是否能够认识、收拾,这些生活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他的社交体验,另一方面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生活方面的事情都帮孩子全权处理,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3)情绪能力

孩子进入小学后,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社交上的或者学习上的,无法避免,关键是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孩子是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6岁以前,孩子要做到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就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慢慢地学会释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当下的大环境要求。

24117556_XL.jpg

(4)规则意识和能力

学校对于孩子的行为要求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律性,需要能够理解规则并且遵守,而做到这一点不是单凭意愿的,更是一种能力。

 

比如有时候父母会接到老师的投诉,说孩子上课违反规则,作业不交。父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只跟孩子提要求:必须要听老师的话!

 

其实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很可能不是孩子不愿意遵守规则和交作业,而是他的能力无法支撑他,理解所有的规则要求,并且让自己有能力做到。

 

(5)沟通表达和思考能力

孩子是否清楚自己的需求,比如孩子是否能够介绍自己。

 

是否能够有目的地思考问题,是否有遇到问题就进行思考的习惯,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诉求,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对问题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物理环境

(1)能够熟悉学校的布局、重要标志;

 

(2)知道和自己相关的主要场所的位置、用途,比如班级、操场、图书馆等;

 

(3)能够学会使用和自己相关的硬件设施,比如食堂吃饭、如厕、借阅图书、使用体育器材等。

人文环境

(1)知道学校、班级规则的具体要求,并能够遵守规则;

 

(2)能够主动和他人建立友谊;

 

(3)有问题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

 

(4)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积极配合;

 

(5)能够主动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

心理环境

(1)对新环境有积极的心理感受:好奇、期待、兴奋;

 

(2)内心觉得新环境是安全的、没有太多危险的,他人是值得信任的;


(3)通常情况下,早晨表现出愉快地,乐于去、愿意去的状态。

文/上濒教育  兰海说成长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0 分享 发布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什么是“被动攻击”?孩子为什么会对父母感到愤怒?父母需要满足孩子什么需求?
最新最热评论 0
没有数据
只有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专家更多+

黄静宇

黄大头(黄静宇),漫画公众号《头都大》作者。黄大头曾任凤凰卫...

李清晨

李清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

李舜伟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

Copyright 2008-2019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79 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卫大厦B座     邮编:100021     电话:(010) 5978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