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与孩子沟通不能只谈分数

#育儿,心理   约健康平台
保持开放的思考和不停的探索,孩子终将找到最能成就自己的方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为根本的,影响甚至决定孩子未来人生走向的重点任务,是同一性的成熟。这项青春期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任务,99%的父母都不知道!父母们做些什么可以帮助孩子达成同一性的成熟呢?

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

无论是孩子对于关注的需要,还是对于朋友的特别重视,其实都根源于孩子在尝试更深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 为什么这个时期孩子有被关注的需要,但却不希望父母像自己小的时候一样给予自己这么多的关注呢?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关注并不是有人事无巨细都时时盯着他,而是他需要从别人对自己的关注里了解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吸引力,自己在一个团队的互动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自己可不可以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别人,自己的行为是否被社会规范所认可和接纳等等。这些可以帮助他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可以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

所以,孩子更希望花更多的时间来和同伴相处来达成这些探索。而对父母,这个阶段他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成长建议,帮助他分析他的个性,引导他怎样看待朋友,如何融入同伴群体,给他一些将来面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的有益的指导。

爸爸妈妈可能也会发现,在大学里,包括进入职场,不同的孩子面对群体会出现可能截然不同的情况,有的孩子表现得很“不合群”,和同学和老师都很难建立亲密的的人际关系;而有的孩子则很清楚地知道用什么方式和不同的人相处,自己在团队中什么时候怎样发挥作用。

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建立全面的自我认知来避免孩子的“不合群”,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因为青春期的时候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识是孩子进入真正的社会互动的经验来源,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未来进入大学和职业生活时,会如何与他人互动,在互动中遇到被排斥、被评价时,他会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爸爸妈妈经常会说期待孩子能不怕困难,不要畏缩,具有坚韧地面对生活的韧性,但韧性并不是无根之木,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往往会更有力量来面对生活的困境。

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件持续一生的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爸爸妈妈可能也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孩子有一些在同伴面前会展露的面,是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呈现过的。

那么有哪些要点是必须而且在青春期可以达成的呢?那就是,爸爸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形成对自己客观全面的的认识。

客观全面就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上拥有很多个面,自己有很多品质,有正向的,也有不那么好的,正是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己,不需要为正向的品质而沾沾自喜,也不需要为不那么好的一面而感到沮丧。

当孩子拥有这样客观的认识,他就比较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而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单一维度的评价下自己的不足而过于挫败或过于自满,在面对自己生命中的得失时,也就比较能够用一个平和的心态自处。

爸爸妈妈如何帮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

1.爸爸妈妈一定要避免在和孩子沟通时只提一个评价标准,比如分数,不是不能提,而是要避免只提分数。

有的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很少和孩子沟通,但是一说话就是问成绩怎么样,如果孩子除了父母和学校没有其他的评价来源,这种单一标准的不断强化会让孩子感觉不到自我,好像自己的价值是由成绩决定的。

如果成绩好,就很容易有过高的自我评价,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一定会其他一切都顺利,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就很难接受可能会出现的不那么顺利的情况;

如果成绩不好,就可能陷入很大的自我挫败和怀疑中,很难积极去应对任何问题。建议爸爸妈妈在提分数的时候,要和孩子说明,分数只是一种评价,只不过在当前孩子所面临的环境里,这个评价标准非常重要。但是人生是很多元复杂的,还有很多的评价体系,在未来可能会给孩子提供另外的实现价值的可能,只是在当下学习阶段,就要努力把这个评价下的任务做好。

其实对于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完全地从各方面都认识清楚自己现在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孩子现在的认知水平,要达到这一点也有难度。

但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意识,就是自己是多面的,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多面,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不要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界定自己的价值。

2.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

当孩子因为不能获得关注、和同伴相处等遇到危机而情绪波动时,爸爸妈妈要学会“冷处理”,关注孩子的情绪,提供自己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但是给孩子留足够的自己去思考的空间,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肯定,不断说“你没问题,你是最棒的”,却不帮孩子具体分析问题。

为什么这样建议呢,因为爸爸妈妈经常容易关心则乱,太担心孩子情绪低落,就急于想通过自己的肯定来把孩子拉出那个低落的低谷。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这时的急于肯定,会让他感觉自己是不是能力上真的不够,所以才不被爸爸妈妈信任,爸爸妈妈才会这么急于的要说服自己,而爸爸妈妈只一味说自己棒,但却没能提供具体的对自己能力的分析,孩子就会觉得爸妈的认可很“假”,只是为了安慰自己,反而感觉更挫败。

真正的信任,是爸爸妈妈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处理好问题获得成长,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来自己应对问题。

但给空间不是不闻不问,爸爸妈妈可以询问一下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委,跟孩子分享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学会求助,如果需要帮助可以随时找爸爸妈妈,在孩子愿意开放沟通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分析一下他可以怎样做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从爸爸妈妈那里感受到认可和支持,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同时体验到自己是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不会一味的被低落的情绪干扰到自我怀疑而无力应对问题。

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但帮助孩子达成这一点对爸爸妈妈来说也非常考验。

爸爸妈妈习惯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判断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依据这些判断来决定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比如认为孩子没有自制力,就觉得自己需要给孩子更多的管制来确保孩子能够好好学习,而很少会想到,孩子已经在渐渐长大,他需要了解自己的特质,如何更好地自我管理来走向更好的人生道路。

我经常听到爸爸妈妈告诉我,希望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但就连这种意愿,都是因为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需要“被训练”,而不是爸爸妈妈和孩子沟通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之后,希望帮助孩子共同达成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孩子只是“被管理”,又怎么能够达成自我管理呢。

在青春期,爸爸妈妈需要转换自己的理念,不要直接给孩子一个判断,告诉他你就是自制力差,而是可以尝试跟孩子阐明你判断的理由,比如说他的哪些行为让你认为他的自制力可能不太好,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你有哪些经验和资源可以给他,帮他更好地管理自己。

这样,孩子才能学习了解自己、不断在社会互动中确认角色,有价值感而且知道怎样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达成自我同一性的成熟。

因为对自己有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在青春期有过尝试自我探索,和在父母引导下获得积极正向成长的经验,孩子就很少会出现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弥散的情况了。

帮助孩子建构开放的思考

孩子到了这个成长阶段,爸爸妈妈内心一定要做好一个准备,那就是,孩子的成长,对于父母来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未知。

在这个文化和科技迭代越来越迅速的时代,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之间的落差变得越来越大,父母一定会发现孩子的嘴里出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名词,孩子的生活圈是自己几乎不了解的。

这个情况下,当我们再去和孩子说自己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尤其是希望拿这些经验来教育孩子时,就会发现,孩子很可能会不以为然,甚至反对。

其实这是很自然的,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所有的经验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作为父母,爸爸妈妈非常希望自己的经验可以有效地传达给孩子,让他少走弯路,但有时很难知道该怎样传达才能让孩子接收到,而且很客观地说,有一些上一辈的人生经验确实不适用于当下孩子们的生活。

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孩子来说,作为父母和教育者能够帮到他们的,从来都不是完全代替他做决定,或者要求他和我们期许的完全一样,毕竟我们自己都很难确定自己掌握的就是绝对正确的。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的,是帮他建立开放的心态,能够用成长性的开放的眼光来思考他所面临的社会。

总是代替他做决定,很容易导致孩子习惯性服从,不再自己思考,或者长期不能表达自我,就选择对一切都淡漠,很容易就会同一性早闭或者同一性弥散。没有任何一个教育者是可以终其一生时刻给孩子指引的,孩子需要建立一个意识,就是世界永远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需要不断自我成长以应对不同的事件,而世界是由情境组成的,看起来的对错背后都有很复杂的情境起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地作出评判,在理解多元的世界的基础上他需要自己来作出自己人生的选择,并承担后果。

很多爸爸妈妈经常感叹孩子不听自己的,每当这时,我就会问一个问题,我们和孩子说的内容,是出于我们自己要表达的需要,还是出于我们在帮助孩子培养他自己开放思考能力的需要?

当孩子拒绝听我们说话,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自己的人生经验不被孩子接收的挫败和愤怒,还是对与孩子沟通不畅和孩子没能开放思考的担忧?

从我们自己的需要出发,我们常常需要向孩子证明我们作为父母的权威,需要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获得身为父母的成就感。

但爸爸妈妈一定要意识到,到了孩子即将成年的时候,我们能够给孩子带来的成长,更多取决于我们自身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表现出的是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在看待孩子的时候,能够理解他所出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和父辈不同,生活理念等等的不同都是基于他所生长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那么我们就会尝试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代人的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上给孩子更符合他的生存处境的引导。

我们要先自己用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孩子才会真正感受到世界是开放的。而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只有自己这代人的生活方式才是绝对的真理,不仅很难从孩子的视角说服和影响到他,反而会让孩子很难开放思考理解不同时代的差异性。

这个过程,对爸爸妈妈来说,并不容易,这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爸爸妈妈自身的成长。

有时候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无力,因为可能自身在认识上就存在某些局限,很难换位去理解孩子。

这里给爸爸妈妈一个小建议,那就是多倾听。当孩子表达某些你不太认同的想法,甚至可能有些偏激,爸爸妈妈一定要学会冷静下来,先接纳,理解这是孩子处在这个不太成熟的探索期很自然的成长路径,然后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不必要去说服,或者小心翼翼怕孩子觉得你在反对他,反而是自然地各执己见共同探讨,这样更能够给孩子提供其他的视角来引发孩子的思考。

另一个可以帮到爸爸妈妈是成长性的思维,爸爸妈妈可以更多地用成长的思维来看待孩子和自己,和孩子一起讨论社会现象,用好奇的眼光探索许多之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成长必然伴随着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我们都不能期待从一开始就是成熟的,我们都需要悦纳这个成长的过程。

接纳孩子的探索期

要达到同一性的成熟,需要很长的探索期。

就像我们之前的文章和在讲座上我一直告诉爸爸妈妈的一样,教育一定是首先划定底线,保护孩子免于受到不可挽回的伤害,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积极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传递给孩子,其他的具体的问题解决等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应对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他探索时提供支持和引导。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建构开放的思考,是青春期爸爸妈妈在孩子的认知上所有教育的核心,是孩子未来能够不断自我成长的根基。

而其他的问题,如孩子的自我管理和期待等具体问题,都是孩子逐渐成熟的成长进程,这些成长进程可能眼下并不完美,但只要孩子保持开放的思考和不停的探索,他终将找到最能成就自己的方式。 

对于同一性成熟非常重要的另一点,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孩子到青年期以后和父母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受到童年期到青春期亲子沟通的模式、感情基础的影响。

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能够做的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给孩子以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和包容来让孩子有力量去应对世界的风雨。

但爱是要有方法的,没有方法的爱不仅无法传递出爱,反而可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冷漠孤独的种子,让孩子无力相信自己,更无力面对世界,这恰恰是家庭教育不可替代之处。

这世界上最遥远的爱,是想要彼此付出和接近却被对方的刺刺伤,直到彼此都长满了棱角。

愿爸爸妈妈都能够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和孩子相伴,我们都能够有效地沟通,共同成长。

作者简介

施鸿宇.jpg

施泓宇

上濒活书阅读课程C.D.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喜好沉思,更爱输出思考所得;长于专注,亦对世界常怀好奇;信奉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教育理念是与孩子共成长,人生信念是无悔则足。最爱阅读与写作,对世界一切都感兴趣。

研究方向:婚姻与家庭家庭治疗、团体咨询、管理与社会心理。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0 分享 发布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最新最热评论 0
没有数据
只有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专家更多+

黄静宇

黄大头(黄静宇),漫画公众号《头都大》作者。黄大头曾任凤凰卫...

李清晨

李清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

李舜伟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

Copyright 2008-2019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79 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卫大厦B座     邮编:100021     电话:(010) 5978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