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该为宝宝选择“儿童酱油”吗?

说起酱油,您是会想起一道道酱油制作的美食,还是会想起那句广为流传的网络流行语“打酱油”?
不论挂在嘴边的俏皮话,还是吃在舌尖的美食,酱油与生活密不可分这种味道鲜美、颜色诱人、历史悠久的发酵调味料(也有部分配制的),是很多家庭厨房里的伴侣之一。
不过,近年来随着低盐饮食的倡导,酱油之类的调味料也因为暗藏“咸”机引起了大家的高度“警惕”,于是很多声称清淡低盐的“儿童酱油”纷纷踏至。目前几乎各大品牌酱油都已经推出相应的“儿童酱油”,且价格不菲。
然而价格比普通酱油翻了好几倍的“儿童酱油”真的都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吗?
事实上,在食品分类中,并没有“儿童食品”一说,冠以“儿童”之名,属于商家开发的营销“捷径”。
“儿童酱油”就是诸多“儿童食品”大军中的一枚。既然声称“儿童酱油”,那么商家也会赋予其很多卖点。低盐就是很多“儿童酱油”的卖点之一。心细的朋友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儿童酱油”仅仅是在文案宣传中称自己是“低盐”“少盐”,很少有真正在标签上明确标注“低盐”、“减少盐”等字眼。
为啥呢?
而市售很多所谓低盐的“儿童酱油”要按照钠含量≤120 mg /100 g 或≤120 mg /100 mL这个标准去看,简直难以实现。其实,不少“儿童酱油”的钠含量压根就与普通酱油差别不大(例如下图),只不过相对于同品牌的成人酱油而言,“儿童酱油”的钠含量可能会低一些,
即便低这么一点商家一不会“放过”宣传的机会。
甚至还有这样一种情况,A品牌的“儿童酱油”比B品牌的普通酱油钠含量还高。所以切不可认为只要带着“儿童酱油”的字样,只要广告宣传上说“低盐”了,就是真正的少钠少盐。买酱油不要看“宣传”,踏踏实实地看营养成分表才最靠谱。
说到营养成分表,还需要特别提醒大家,很多产品的钠含量不是按照每100g(或100 ml)标注的,而是按照每份(例如10 ml 或15 ml )的方式标注。所以乍一看还以为盐含量少很多,实际上如果按同样的标准算下来,相差无几(如下图),这也算是一种标签上的小戏码了。
有的儿童酱油很“自豪”地声称自己“减盐不减鲜”。盐在酱油中不仅有防腐抑菌的作用,还有助于提味。有些“儿童酱油”盐添加量确实有所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味道也会下降。于是为了弥补鲜味的不足,产品中会额外添加一些“增味剂”,例如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等。这些增味剂的本质都是钠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儿童酱油”食盐使用量确实低了,但是钠含量依然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所在。
别忘了我们控盐的根本是控钠,不管来自于食盐的钠,还是来自于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中的“钠”,本质都是一样的,都属于要控制的“钠盐”范畴,所以这样的产品配方实则此消彼长,对于“控盐”而言换汤不换药。
除了“低盐”、“味鲜”,很多“儿童酱油”也不忘了打营养的牌,宣传自己含“18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儿童所需的营养元素”,甚至有的声称是“富含“。实际上这没有什么可特别“炫耀”的。酱油是由大豆、小麦等发酵而成,在发酵过程中自然会把原料中的部分蛋白质转化为多肽、氨基酸等小“个头”的形式,这些普通酱油也同样含有。
再者,酱油毕竟作为一种调味料,是需要加以限制的食物,日常吃的量非常有限,尤其是儿童每日钠需要量本来就低,酱油、盐等调味料使用量更少。甚至还有的商家在“儿童酱油”中强化钙铁锌等矿物质,殊不知,对于一种不必须且吃的量很有限的调味料强化营养素,与其说增加营养不如说营造嘘头。
其他年龄段孩子的钠盐控制量如下:
2岁以内每天的钠盐总量≤1克。
3岁以内每天的钠盐总量≤2克。
5岁以内每天的钠盐总量≤3克。
成 人 每天的钠盐总量不超过6克。
孩子身体发育尚未完善,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差,少则增加肝肾负担,多则酒精中毒甚至死亡。酒精中毒的中毒量和致死量因人而异,成人中毒量一般为70~80克,致死量为250~500克。孩子的耐受性更低,如果是儿童的致死量约为25克,婴儿的酒精致死量是6~10克。
而有的酱油配料表里却含有“食用酒精”之类的物质,主要起到增加风味的作用。虽然对于酱油中酒精的含量不得而知,不过含有酒精的食品对儿童来说是非常不适宜的。
总之,带有“儿童”两字,并不是选择酱油的靠谱方法,“儿童酱油”里面门道很多。真正应该掌握的是学会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会挑选才是硬道理。如果给孩子买酱油,还是要多加比较,选择那些钠含量低、配料表相对简单“单纯”的酿造酱油为佳。当然无论什么酱油,都需要根据情况加以限量,为每日的控盐工程做好计划。而指望酱油来补充营养,更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了。
本文系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