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酒精伤了你的肝

“喝酒伤肝”,相信这话听得耳朵都要长茧子了。有的人喝了一辈子酒也没得肝病,有的人喝了几年“肝就坏了”。喝酒伤肝到底伤的是哪些“肝”呢?
影响酒精性肝损伤的因素非常多,目前研究发现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饮酒量、饮酒年限、酒精饮料品种、饮酒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状况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是有阈值效应的,即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肝损害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然而,这个阈值的个体差异较大,主要由基因型决定。现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部分酒精代谢相关基因来预测个体对饮酒的耐受程度。
· 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肝损伤
女性对酒精介导的肝毒性更敏感,与男性相比,更小剂量和更短的饮酒期限就可能出现更重的酒精性肝病。饮用同等量的酒精饮料,男女血液中酒精水平也会有明显差异。
·中国比西方国家酒精性肝病发病率低
从种族方面来看,中国嗜酒人群中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酒精度数越高越伤肝
不同的酒精饮料对肝脏所造成的损害也有差异。在同等分量时,酒精浓度越高,对肝脏的损害越大。白酒的酒精度比啤酒、红酒相对较高,对肝脏的刺激性更大。
·空腹饮酒比伴有其他饮食饮酒更伤肝。
·营养因素
维生素A的缺少或维生素E水平的下降,可能加重肝脏损害;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深海鱼中含量丰富)可促使酒精性肝病的进展,而饱和脂肪酸对酒精性肝病起到保护作用。
注:饱和脂肪酸来源于家禽肉和乳类,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大部份是动物性食物及油脂。但需注意:摄取过多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肥胖或超重增加酒精性肝病进展的风险
·肝炎病毒加速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感染肝炎病毒与酒精对肝脏的损害起协同作用,在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上饮酒,或在酒精性肝病基础上并发乙肝或丙肝感染,都可加速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酒精性肝病初期没有什么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大部分人没有感觉,部分人会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渐渐出现肝硬化的一系列症状。
若怀疑有酒精性肝病,可到医院进行肝脏B超或CT检查,影像学会有特征表现;还可以抽血查肝功能、血常规等,血清实验室检查会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一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缺糖转铁蛋白(CDT)等指标升高。其中AST/ALT>2、GGT升高、MCV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
禁酒后这些指标一般会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但GGT一般恢复较慢)。
长期大量饮酒危害很大,初期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发展成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竭。
所以最好的预防酒精性肝病的方式就是“不喝酒”!除戒酒外,还需要配合营养支持、保肝药物治疗,对症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严重肝硬化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最重要的措施,如已经形成严重的重酒精依赖,戒酒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之下逐步进行,避免突然完全戒酒,以防止戒断综合征的出现。
注:酒精戒断综合征(alcoholic withdrawal syndromes, AWS)是由于长期酗酒者在突然停止饮酒或减少酒量后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减少饮酒后6~24小时,可出现震颤、焦虑不安、兴奋、失眠、大量出汗、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谵妄、幻觉、肢体抽搐、癫痫发作等,甚至死亡。
酒精性肝病患者需良好的营养支持,应在戒酒的基础上提供高蛋白低脂饮食,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及叶酸。如有肝功能异常可服用抗炎保肝药物,但不宜同时应用多种同类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及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