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不好好吃饭,原来是规矩搞的鬼!

规定用餐时间表
宝宝进餐次数
01
新生儿7~8次/天,间隔2-4小时,按需哺乳;
2个月,5~7次/天;
6个月3次辅食加4次牛奶;
6 个月以后随着固体食物的添加,进餐次数减少到3次/天,中间添加1~3次小点心;
1岁以后,进餐次数和成人一样,3次/天,中间添加1~2次小点心。
宝宝胃口有大有小,一般餐间间隔时间为3~4小时,这样利于食欲调节。有些宝宝吃过一次高能量餐后,下一餐就会吃得比较少或仅仅吃些喜爱的食物。
在培养宝宝良好饮食习惯时,不但要控制什么时候吃,还要控制吃什么、吃多少的问题。对没有正常食欲或有挑食习惯的儿童进行进餐时间安排,限制餐间的零食摄入,零食吃饱了哪有胃口吃正餐?
宝宝每餐持续多长时间
02
推荐正常发育的儿童用餐时间为10~25分钟。
一旦用餐结束,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在至少1~2小时内不应提供给孩子任何点心、剩菜或其他零食(包括饮料),这样才能清楚建立一个用餐和不用餐的区别。
规定适宜的用餐环境
进餐环境包括进餐地点四周的布置、儿童的座位及其身体支持状况、饭前饭后儿童活动等。
比如一个宝宝每天在小板凳上吃饭,脑海中建立了小板凳和吃饭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小板凳总是伴随着吃饭一起出现,宝宝希望一旦被放到小板凳上,就要开始吃饭了。而且当饿的时候会自己跑到小板凳上去,借以表达想吃饭的意愿。
饭前儿童活动的形式可能影响孩子用餐时的行为。如饭前活动是快速奔跑、剧烈运动,可能造成儿童在吃饭时不合作,是因为从一个有奖励性质的活动转变到一个没有什么额外刺激的进餐过程,宝宝玩意正浓,心还没收回来呢。
同样,饭后立即让儿童做一些他特别喜爱的活动比如看动画片,可能导致儿童吃饭匆忙或不吃完定量,孩子往往嬉戏心切,扒拉几口饭就不吃了。所以对年幼儿童而言,安排相对固定的饭前饭后活动有助儿童建立一个有规律的进餐时间模式。
文|黄剑峰/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