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临,如何自救?

地震到来前,如果你做好这些准备,可能就不会如此慌乱!如果你被埋在废墟下,你又该如何自救?  

文:马桂林 (应急救护培训专家)

之前,我们讲了《地震后如何安全逃生》。如果我们在地震到来前,提前做好准备。想必就能更从容的面对!

地震的对于人类损害非常大,一旦当地的政府部门通知可能近期有地震,那么你要做好准备了。

地震危害难预料      震前准备最重要

演练逃生找通道      不忘预备急救包

急救电话常用药      重要文件要带好

小小靠垫保护脑      室内室外都用到

床前放好衣和鞋      饮水食品和口哨


首先要准备2个包,即急救包和救生包。放在你方便拿的位置。一旦地震发生,立即可以使用。

急救包内必备的物品

①外伤用药:主要是消毒、止血、消炎、夏天防止蚊虫叮咬的药物。

②口服的药物:主要是消炎、止泻、去暑、抗感冒药和平时自己常用的药物。有条件的,最好带上一些净化水的药片,如高锰酸钾等。

救生包里放些生存必需品

①食品:饮水、方便面、饼干等方便携带而不易变质的食品。

②重要文件: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存折等。

③在急救包里明显的地方写上急救电话号码

④逃生工具:手电筒(照明工具)、收音机(听广播来指导逃生)、绳索帮助逃生。最重要的是口哨!它可以不费力地传递声音争取获救。

如果你是被埋在废墟中


超过七级的地震发生后,在房屋内躲避的人大多将被埋在废墟之中。黑暗、恐惧、伤痛甚至死亡在瞬间降临。此时此刻怎么办?

判断所处位置

当你清醒过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究竟是仰卧位还是侧卧位或者是俯卧位?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攒足口水,让它流出来。如果口水不能流出来,反而被咽下,就说明你现在是仰卧位,如果口水沿一侧面颊流到耳朵处,那么说明你现在是侧卧位。如果流出来之后就不见了,说明你是俯卧位。你就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逃生了。

如何自救

首先要感知自己受伤的情况,轻轻移动手和头部,清理碎渣、扩大头部及全身周围活动空间,并尽量支撑加固。如果有脊柱疼痛的伤员,要保持原姿势不动,禁止做扭曲、侧弯、前屈动作,以免因脊柱骨折,造成脊髓损伤。

据统计,地震后救出被埋压人员生存率:半小时达95%,24小时内达81%,48小时达53%。所以,时间就是生命,早1 分钟,就多一份希望!

在地震中97%的存活者是自救的结果,灾后72小时是理论时间并非生死大限。现场救助原则是:先救易、后救难,增加现场救护员。 先救近、后救远,争分夺秒多救援。

发出求救信号

①有条件的:最好用干净衣物捂住口鼻,防止中毒、窒息。

②有能力的:迅速包扎好受伤部位,利用各种方法传递信息:

立即发出求救信号。一旦无线通讯中断或电话报警失败,可以用摩尔斯电码发出SOS求救信号,是国际通用的紧急求救方式。即三短三长三短。用口哨或汽笛、汽车鸣号甚至敲击等方法发送。

sos+摩斯密码.jpg

每发送一组SOS,停顿片刻再发下一组。当听到嘟….的一声长音,说明你的信息已经有人收到了。还可以利用开关手电筒、矿灯、应急灯、汽车大灯、室内照明灯甚至遮挡煤油灯等方法发送,或者点三堆火、用镜子或玻璃折射阳光、挥舞旗帜或衣物、敲击管道等等手段。

人在完全饥饿的条件下可生存7天。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生存信念。搜集饮水(废墟缝隙中流下的雨水,破裂水管中的积水甚至排出的尿液)及食品。不要大哭大叫,尽量休息,闭目养神。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

如果你是医务人员


暂时无法救出的伤员,要做好记号,立即求援。尽快建立通风孔道,并通过通风孔道给予一些食品和水不断安慰,稳定情绪。如发现起火苗头要迅速灭火,防止埋压人员烧伤或烧死。

地震可引发塌方、煤气泄露、火灾、触电、水灾、瘟疫等,现场救助要注意保证救助者的安全。设立安全员,设定余震通知口哨的节奏。安全、高效率的救助伤员。

地震危害范围广,检伤迅速离现场。

处理舌头防窒息,人工吹气快通氧。

保护脊柱保护眼,止血包扎要跟上。

长期饥饿禁多食,精神崩溃防自伤。

心脏病、高血压,重点保护少死亡。


在地震造成的损伤中,最重要的除了要保护伤员的脊柱之外,更要注意有无挤压综合征。

何为挤压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多发生于房屋倒塌、工程塌方、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中。在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出现。主要原因是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1小时以上)挤压解除后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低血容量性休克为特点的急性肾衰竭,是地震灾难后的主要死亡原因。


为避免这些情况,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心外科专家蒋耀光教授说,在移开重物前,就要为伤者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有效代谢,否则死亡机率很高。而对一些病情严重的伤员,则需要当机立断截去病肢。

尽管地震难以预料,损伤又这么大,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避险逃生的知识,在那一刻能保持冷静头脑,就可以做到临危不乱,灾情减半。

本文为约健康平台独家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约健康平台立场无关,欢迎读者共同探讨。

4 分享 发布于 1年前

相关推荐

最新最热评论 0
没有数据
只有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专家更多+

黄静宇

黄大头(黄静宇),漫画公众号《头都大》作者。黄大头曾任凤凰卫...

李清晨

李清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

李舜伟

李舜伟,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

Copyright 2008-2019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京ICP备:05067302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679 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卫大厦B座     邮编:100021     电话:(010) 5978 0011